#搜索话题全勤挑战赛7月#
光伏下乡热潮背后的甜蜜陷阱
在国家双碳政策推动下,企业以零成本安装、发电分成模式吸引农户签约。看似稳赚不赔的屋顶租赁,实则暗藏超长合同期风险——25年间可能遭遇收益缩水、屋顶损坏、莫名背贷等隐患。本节将揭示光伏企业常用的口头承诺≠合同条款营销话术,用真实案例说明农户轻信口头承诺的后果。
合同三大吃人条款全解剖
1.发电量分成陷阱:合同写按实际发电量分成,但天气、设备效率会导致收益腰斩。需警惕企业将预估收益包装成保底收益,必须要求写入最低收益保障条款。
2.屋顶维修甩锅条款:安装打孔破坏防水层后,70%合同将漏水维修费转嫁农户。必须明确标注施工损坏由企业全额承担,并约定年检维护责任。
3.隐形光伏贷陷阱:部分合同夹带以农户名义申请设备贷款条款,企业倒闭后农户需独自还贷。要重点排查合同是否有贷款抵押等关键词,拒绝签署任何授权代办文件。
签约前必须完成的5项自查
1.查企业资质:核实光伏公司是否具备《电力业务许可证》,通过国家能源局资质查询平台验证;
2.查条款对应性:要求企业将口头承诺的租金、分成比例等逐条写入合同,特别注意免责条款和违约责任部分;
3.查拆迁补偿:政府征用时,需明确设备补偿款分配比例(建议不低于50%),拒绝按25年折旧补偿的不平等条款;
4.查保险覆盖:要求企业提供第三者责任险凭证,确保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不由农户承担;
5.查解约条件:警惕企业可单方面终止合同等霸王条款,保留农户因房屋翻修等正当解约权。
维权指南:踩坑后的补救措施
已签约农户应立刻复印合同全文,重点检查:①收益计算方式是否与承诺一致;②是否有未经同意的贷款协议附件;③维修责任是否对等。若发现条款欺诈,可向当地能源局举报(电话12398),或通过国家信访局网站提交证据。对于已产生的光伏贷,立即收集被诱导签字的证据向银保监会投诉。
屋顶出租不是躺赚,谨慎签约才是真保障
光伏租赁本质是长达25年的资产合作,农户需以租厂房的严谨态度对待。记住三不原则:不签空白合同、不交房产证原件、不允许多页合同分签。建议聘请专业律师审核(费用约5001000元),这笔开支远比未来可能损失的数万元更划算。理性看待企业宣传,守护好农村家庭的头顶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