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意昂体育介绍
发布日期:2025-10-09 12:35 点击次数:91

东北的坠落,从来不是突然的

前阵子看到一条新闻,大意是东北有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发了几句闹骚,自己生病了都没家长来慰问一下,是不是情商太低了?

ta还特意解释自己并不是说多想要家长们送吃的,关键是家长连信息都不回,搞得好像跟别的老师关系更好一样。

评论区南方网友们感到震惊不已,瞬间炸锅了,什么时候有这个规矩了?

有的网友说:这样的老师直接吊销驾照也罢。

还有网友说:这是哪个学校?爆出名字我去替家长看看,到底这个老师是何方神圣?

但是东北网友们的反应恰恰相反,按他的说法,直到现在,东北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给老师送礼的惯例。而且不止送钱,甚至还分三六九等,最少500起,有的甚至2000起步......

不只是慰问,甚至是换个座、挑个班儿都是重金开路,甚至还要收礼求着补课。

评论区有了解情况的朋友,可以出来现身说法,真的有这么夸张吗?南方朋友表示不可理解。

东北作为曾经的共和国之子,建国初期的几十年之内,地位堪比如今的广东,GDP在全国范围内几十年遥遥领先。但是近几十年却快速衰落,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各项产业的方方面面,这些到底是怎样导致的呢?

而且国家也曾经发起各项振兴东北经济的举措,但是见效甚微。投资界甚至有一句广为人知的潜规则: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以我的分析来看,东北的坠落,很大程度上直接原因是东北经济的猝死。而东北地区经济的猝死,恰恰死在于当年的优势上。

大家都知道,我国如今的经济格局,大概率是从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奠基,那段时间全国一片突飞猛进,从外资到民营,再到乡镇企业,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全国都在卯起劲的撸起袖子干,东北这时候在干嘛?还沉醉在过往的辉煌,还躺在美好的温柔乡和舒适区。

接近一亿人口的东北人,仿佛置身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依然沉浸在在一片岁月静好中。

我特意查过1978年的数据:当时东北城市化率已经达到34%,而全国平均城市化率才 18%。去掉京津沪那几个城市化率 50%以上的地方,浙江才12%,山东才9%。当年东北人手里的 “铁饭碗”,在全国其他地方老百姓都馋的流口水的好岗位,一片优势在我的景象。

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正是因为其他地方城市化率特别低,于是东南沿海各省都依托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和外贸优势,发展起了大量的民营企业。

而当时的东北根本不可能走这条路,为什么?

八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哪一个不是靠农民工的血汗堆起来的?车间里没空调,宿舍里挤上下铺,工资还没保障。如果不是为了能给家里寄点钱,能穿上件新衣服,谁愿意遭这种罪?是近2亿第一代农民工,用力气撑起了东南沿海的经济。

但那时候绝大部分东北工人都是国企员工,吃香喝辣的舒适区,你让我去血汗工厂卖命??不可能!!

而东北的农民就更不屑了,6100万东北农民种着4.5亿亩黑土地,土壤肥得流油,一年下来够吃够穿还有剩。关内7.2亿农民种14亿亩地,累死累活才勉强糊口。所以东北农民犯得着去打工吗?

等到致命性经济猝死的闷棍传导到普通人的体感时候,醒过来的人们发现已经远远于全国落伍了,撒丫子都追不上的那种差距。于是这片黑土地的大批精英人群出走,留下来的人只能在剩下的残羹冷炙里拼命争抢,希望自己也分得一份。而且大家争抢的手段,往往是比拼下限,于是整个东北的坠落也就因此愈发加速,头也不回的坠入深渊。

虽然大部分东北国企在80年代中期就慢慢丧失了市场竞争力,但那之后靠无锚印钞巨量补贴国企的历史,又让东北的虚假繁荣持续了十几年。

沉浸在舒适区的东北大地,就这么完美错过了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时间。等到财政补贴再也补不起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国企大下岗猝然来临。

虽然后来有了 “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靠的是东南沿海的大量转移支付。可这种二次分配,比第一次分配的公平性和体量差太远了。大家慢慢发现,与其靠自己打拼,不如靠近权力、拿到编制更稳妥。

看来以前听说很多关于东北的传言可能都是真的,以前经常在网上看到嘲笑山东人的编制信仰的段子,但编制对于山东人来说,可能更多只是意味着保障和面子,而编制对于东北人来说,可能意味着金钱的无底洞和身家性命。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