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儿,来,坐。
这几天刷新闻,看到一条,把我给看乐了。彭博社,就是那个美国的财经媒体,搞了个大新闻,说老美那边虽然天天咋呼着要跟咱们“脱钩”,关税大棒抡得呼呼作响,结果呢?
你猜怎么着?
每天,雷打不动,还是有差不多10亿美金的中国货,浩浩荡荡地跨过太平洋,喂饱美国的港口。
10亿美金。一天。
这数字什么概念?就是你从早上睁眼开始,每眨巴一下眼睛,就有几万美金的“Made in China”在美国海关清关。这事儿魔幻不魔幻?感觉就像一个天天在朋友圈发誓要减肥的胖子,半夜三点被你撞见在厨房里抱着全家桶啃得满嘴流油。
这场景,你要说不滑稽,我是不信的。
按理说,这贸易战打了好几年,关税加了又加,那效果应该立竿见影啊。美国货架上的中国货,不说到顶清空吧,至少也得是个稀罕物了。可现实呢?现实是,这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根本摁不住。
有意思的是,彭博社还掰着指头算了算,说有些东西,卖得比贸易战前还火。比如电动自行车,美国人嘴上喊着环保,身体却很诚实,中国产的又便宜又好,照买不误。还有什么阴极铜、电缆,出口额蹭蹭地往上涨。更别提那帮让美国年轻人欲罢不能的电商平台了,什么Shein、Temu,简直就是数字时代的新“鸦片战争”,只不过这次输出的是快时尚和便宜小玩意儿。特朗普政府不是想堵上那个“小额豁免”的口子吗?没用。数据显示,光是这些小包裹,就送过去了50多亿美金的货。
这就好玩了。一边是政客在国会山声嘶力竭,喊着要“制造业回流”、“干死中国供应链”;另一边是普通老百姓和企业主,鼠标一点,集装箱一发,生意照做,小日子照过。
这中间的拧巴劲儿,到底在哪儿呢?
要我说,这事儿你不能只看表面那层政治泡沫。你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往里看,看到最里面那个核,你可能就呛出眼泪来了。
第一层,是“戒不掉”的瘾。
这瘾不是毒品,是“性价比”。咱们聊个实在的。你是个开厂的美国老板,生产个小家电,里头需要一个关键的微型马达。你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中国供应商,一个马达连运费带关税算下来5美金,质量稳定,指哪天到就哪天到。另一个是你在墨西哥或者越南找的新厂,一个马达报价7美金,质量嘛,时好时坏,交货日期全看上帝心情。
换你,你选哪个?
别跟我扯什么“爱国情怀”、“政治正确”。老板的KPI是利润,不是给政客的演讲稿充当素材。他要是选了那个又贵又不靠谱的,年底股东大会上,人家的PPT是盈利增长,他的PPT是“我为国接盘”,你觉得他明年还能坐在这个位置上吗?
所以啊,这10亿美金一天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美国老板,用脚投票的结果。他们不是不爱国,是他们更爱自己的钱包和饭碗。这就是商业的铁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的关税,在绝对的性价比优势面前,很多时候,不过就是一张需要计算进成本的纸罢了。成本高了怎么办?好办,涨价,最后还不是美国消费者买单。你看,转了一圈,这大棒最终敲在了自己人头上。
第二层,是“系统”的惯性。
咱们总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这词儿其实已经不准确了。现在的中国,更像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央厨房”。它不光是自己炒菜,还负责给全世界的厨房配菜、切菜,甚至连调料包都是它配好的。
你想把这个“中央厨房”给端了,自己另起炉灶?行啊。问题是,你得先找到新的菜地(原材料),雇一帮新的厨子(熟练工),建一套新的流水线(基础设施),还得保证炒出来的菜,味道跟原来差不多,价格还不能太贵。
这事儿,说说容易,做起来,那可真是要了亲命了。
彭博社自己也承认,“供应链的重组需要时间”。这话说得太客气了。这不是时间问题,这是钱、是人、是技术、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一个螺丝钉,你可能能在越南找到厂,但生产螺丝钉的特种钢材呢?生产钢材的设备呢?维护设备的工程师呢?这一环扣一环,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而中国,恰恰就坐在网的中央。你想把它拽走,结果就是整张网都得跟着晃荡,甚至直接散架。
我听过一个段子。说某美国大公司雄心勃勃地要把一条生产线搬到东南亚某国。厂房建好了,设备运过去了,结果发现,当地连能稳定供应符合标准的包装纸箱的厂都找不到。最后怎么办?从中国进口纸箱。
这不就是个缩影吗?你以为你“脱钩”了,实际上只是换了个姿势被“粘”住而已。你绕不开的。这个系统运转了二三十年,它的惯性大到超乎想象。它就像一艘万吨巨轮,你想让它掉头,不是猛打一下方向盘就行的,你得提前好几海里就开始操作,还得祈祷别遇上什么风浪。
第三层,也是最糙的一层,是“糊弄学”的艺术。
你真以为那些美国进口商都是傻子,老老实实地交关税?太天真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可是全世界通用的潜规则。
文章里提到了几个“骚操作”。比如,先把货卖到第三国,以一个很低的价格报关,等货到了美国港口再涨价。或者干脆从墨西哥、越南转一道手,贴个牌,摇身一变就成了“墨西哥制造”。
这叫什么?这就叫“关税规避”。说白了,就是钻空子。
美国海关说“人手不够”,这话说得,既实在又甩锅。你想想,每天几百万个包裹,几十万个集装箱,你要是每个都拆开来查,查它的原产地,查它的真实价值,那美国的港口第二天就得瘫痪,亚马逊的快递得等上三个月。
所以,只能是抽查。抽查嘛,那就意味着大量的“漏网之鱼”。这事儿大家心照不宣。海关完成了KPI,进口商省了钱,中国工厂接了单,美国消费者拿到了便宜货。你看,一圈下来,除了那个颁布关税政策的政客,好像所有人都“赢”了。
这就是世界的真实面貌。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利润空间,资本就能像水一样,渗透进任何一条缝隙。你在这儿堵个大坝,它就能在地下挖出一条暗河来。
聊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说美国搞贸易战搞了个寂寞吗?
对,也不全对。
这事的吊诡之处在于,虽然经济上没“脱钩”,但在心理上、在舆论上,那“钩”确实是越来越松了。政客们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在国内塑造了一个“敌人”,转移了内部矛盾,捞取了政治资本。他们要的,可能压根就不是那个“10亿美金”的数字归零。他们要的,是“我正在努力让它归零”的这个姿态。
姿态,有时候比事实更重要。尤其是在选票政治里。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极其分裂的场景:
经济层面,中美两国像一对吵得不可开交、但又因为房贷和孩子没法离婚的夫妻。天天摔锅砸碗,但到了饭点,还得坐在一张桌上吃饭。这饭,就是那每天10亿美金的生意。
政治层面,双方都在跟自己的“观众”表演。美国那边演的是“我绝不向中国低头”,中国这边演的是“我们自力更生也能活得很好”。双方都需要这场表演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
那么,最后的底牌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张底牌就是:全球化已经把我们所有人,都绑在了一起。这不是一句鸡汤,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那个试图用关税壁垒把世界重新隔绝开来的想法,本质上是一种复古的、反历史潮流的幻想。
特朗普,或者别的什么人,他不是在跟一个国家战斗,他是在跟过去三十年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盘根错节的经济规律战斗。你打不赢规律,就像你打不赢地心引力一样。你可以蹦得很高,但你最终还是会掉下来。
那每天10亿美金的货船,就是经济规律的实体化身。它们沉默、坚定,日复一日地穿行在太平洋上,无声地嘲笑着那些试图阻挡它们的人。
这事儿,往深了想,其实挺无奈的。它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拧巴”的时代。政治上的疏离和经济上的依赖,将长期并存。我们会一边在手机上看着互相指责的新闻,一边下单购买对方国家生产的商品。
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去适应的,新的全球化常态吧。一种带着伤痕、充满矛盾、但又顽强地维系着的全球化。
所以,这整个故事,到底是谁在忽悠谁呢?或许,每个人都在被忽悠,同时,每个人也都在参与这场心照不宣的忽悠。
你说呢?这盘棋,接下来该怎么下?评论区里,等你来聊聊。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