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那张告示板下,张大妈抱着一沓材料来回踱着步,嘴里嘟囔着“我跟你说,这事儿得弄清楚”。就是老人要申请低保,赡养费怎么算,能直接决定能不能过那道门槛。气氛有点沉,兄弟邻里都围过去问长短,真心的,没人愿意看着老人被一个公式推开门外。
民政局常用的算法听来很专业,工作人员直言“按(子女家月人均纯收入 - 当地低保标准×2)×50%来算。”我才不信呢,很多人听了愣住了。这个“人均纯收入”“低保标准”“赡养费”这些专业术语听着靠谱,实操来却像生硬的刀,切不进生活的肉里。有疑问吗?很多家庭会问这钱怎么拿出来给老人?
举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明白了。徐州低保标准760元,某户三口月人均纯收入2000元。按公式算,夫妻双方各自对自己父母的赡养费是(2000 - 760×2)×50% = 240元。等一下,听听老张怎么说,他抱着账本嘟囔“哪有240元?孩子学费、生活开销都压着呢。”太厉害了,数字看着有理,可生活里真没那么多“可支配”收入,结果是一些真正缺钱的老人被卡住了。
有个小秘密,别当这是空穴来风。像江苏的规程里,文件上写得不多但很关键如果子女和老人提前签了书面的赡养协议,计算赡养费时可以按协议约定数额来算,不用机械套公式。采访中一位基层工作人员说“签了协议就按协议走,证据确凿,审核也公平些。”就是这一步很多家庭没重视,真心的错过了救助机会。
该怎么办?先别急着填表,和家人坐下来把赡养责任写清楚,约定金额、方式和期限,留好账凭证、收据和见证。到民政部门时,把规程、协议一并递上,必要时请社区出具情况说明。甭偷懒,手续齐全了,核算就更贴实际。想想窗台上那张签好字的协议,像一张通行证,能替老人争取到原本属于他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