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可没那么好放人,1950年6月,联邦调查局以 suspects of communism 抓了他,关在特米诺岛监狱15天,体重掉了30磅,折腾得挺惨。后来放了保释,但行踪受限制,每周都得去移民局报到,禁止离开洛杉矶县。律师耗了五年时间打官司,1951年移民局决定把他驱逐,但又一直没实施,监视他家里,生活处处受到限制。
钱学森可没闲着,1954年写出了《工程控制论》,这本书后来变成了系统工程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那年中美在日内瓦开会,中方释出了11名美国飞行员,换他回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批了,到了1955年8月,移民局通知他可以离开。
经过三天的行李查验,拍了上万张照片,他于9月17日带着妻子和孩子登船离开,10月8日抵达香港,然后通过罗湖桥返乡,10月28日回到北京。回国时,国家一穷二白,他的月薪只有335元,远比不上美国五万美元的年薪,但他一点都不在意,立即投身到工作中。国家对他关照得很好,饮食由专人检验,比元帅待遇还要优越,这段经历经历了五年的软禁和拘留,最终换来了回国奉献的机会,也算值了。
回国之后,钱学森直接投身到国防科技的前线工作。1955年11月,他前往东北进行调研,建议优先发展导弹,而不是大飞机,这样给国家定下了明确的方向,避免科技发展走偏。1956年,他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院长,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那会儿没人见过导弹,钱学森亲自手把手教,带领大家组建了超过万人规模的队伍。1956年4月,军委开会专门谈导弹规划,周总理主持,他坚决支持,推动“喷气和火箭技术建立”这个方案。到1958年,毛泽东宣布搞卫星,钱学森被任命为领导小组的组长。
1960年,东风-1近程导弹成功发射,这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随后,东风-2中程导弹在1964年成功试射,到了1966年,两弹结合实现了东风-2A携带原子弹的爆炸,标志着核导一体化的发展。1965年,他被任命为七机部的副部长,一年后,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他担任院长,推动研制东风-3中程导弹,射程达2500公里,采用可贮存的推进剂,全部依靠全惯性制导系统。
他早年就擅长风洞技术,1940年代曾在美国做过相关研究,提出过高速风洞的方案,回国后主导建造,逐渐在这个领域占据了中国的领先优势,目前中国的风洞技术远远甩开国际水平不少。到了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时,他也参与了运载火箭的设计工作。
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高超音速滑翔弹道的理论,后来被称作钱学森弹道。这种弹道让导弹轨迹变得不规则,即使在相同的动力条件下,也能提高突防的准确性,而传统的抛物线轨迹容易被拦截,这样的弹道方式几乎难以防御。
2019年东风-17的亮相,算是这套理论变成了现实,射程在1800到2500公里之间,速度达到10马赫,揪得各国心惊胆战。两弹一星工程里,它扮演着关键角色,提前两十年让中国的导弹核武器走在了前头,牢牢把握住了安全的“定海神针”。工程中的控制论应用也很广泛,帮助工业和科研迈上了新台阶,它的学生和带头人遍布中美两国的航天领域。
钱学森到了晚年也没休息,1979年拿了加州理工的杰出校友奖,1980年当了科协副主席,到了1986年升到了主席的位置,还在同一年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一直到1998年才辞职。1991年,他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还获得了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则摘得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
2006年,庆祝中国航天发展50周年,他获得了最高荣誉奖,国际上还有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2005年,提出了“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关于中国教育创新的深入讨论,影响了教育界的思考。2009年10月31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追悼会定在11月6日于八宝山举行,胡锦涛、江泽民等领导都出席了。三军仪仗队抬着棺材,现场数十万民众前来缅怀,这样的规格实在罕见。其遗产不仅是导弹和卫星,还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为国家决策提供指导;风洞和弹道技术让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走在前列。70年过去,东风系列导弹依然让一些国家感到压力山大,犹如芒刺在背。
钱学森的弹道技术,至今没法破解,美俄两家都头疼得很,只能用经济手段施加压力。他那股志气和骨气,远远超出了不少自以为是、自轻自贱的人,中国科技的巨大飞跃,都离不开他的功劳。回头想想,当年美国曾说抵五个师,现在看来,估计低估了他的实力。他把中国的脊梁支起至今,依然挺得笔直。
影响广泛,在航天和导弹领域里,中国保持着强国的地位,卫星发射频繁,科研成果接连不断。钱老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学报国的精神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