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一支神秘的队伍始终跟在主力部队身后。他们不扛枪、不打仗,却掌握着敌军的每一个动向。这支队伍的领导人,被称作“胡子局长”,他的情报工作,被毛主席称为“长征的灯塔”。他就是曾希圣。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青年,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用一张纸、一支笔,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他到底干了什么?又为何在后来被批判得如此之狠?
1926年,曾希圣在黄埔军校读书时,家乡却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的父亲,曾家的“团总”,被农民协会抓了起来,命悬一线。有人求他出面说情,可他却在纸上写下五个字:“必杀则杀之”,还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让乡亲们震惊,也让父亲彻底寒了心。有人说他大义灭亲,有人说他冷血无情。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决定,真的只是为了革命吗?
曾希圣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亲眼目睹了父亲作为“团总”欺压百姓的种种行径。他心中早已埋下了对压迫者的仇恨。当他走上革命道路后,面对父亲的命运,他选择了沉默。他不是不想救,而是不能救。他清楚,一旦为父亲求情,就会被质疑立场。最终,父亲因没有血债,加上两个儿子都是革命者,才侥幸保住性命。但当他得知儿子的态度后,愤怒地与他断绝了关系。这段父子恩怨,成为曾希圣人生中一个沉重的注脚。
1938年,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曾希圣却意外成了被批评的对象。二局的同志们纷纷提意见,有人甚至说他专断、不民主。这些声音让曾希圣感到委屈,他找到毛主席,提出想调离情报岗位。毛主席听后,没有责备,反而笑着说:“你比我自由多了。”这句话看似轻松,实则意味深长。曾希圣终于明白,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接受批评,也必须坚持信念。他重新回到了岗位,继续为革命默默付出。
1935年四渡赤水,红军在敌军重重包围中来回穿插,把蒋介石的部队耍得团团转。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曾希圣领导的情报局在实时掌握敌军动向。他们分成两组,轮流值班,24小时监听敌军电报。毛主席根据这些情报,制定出精准的行军路线。如果没有曾希圣的情报,红军恐怕早已陷入绝境。这一战,让“胡子局长”成了红军的“千里眼”。
新中国成立后,曾希圣主政安徽,面对淮河水灾的威胁,他带领群众修建了五座大型水库,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然而,到了1961年,他却因推行“责任田”而遭到严厉批判。有人说他搞资本主义,有人说他背叛社会主义。毛主席虽然没有支持他,但也明确表示:“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可曾希圣还是被免职了,连带不少干部也受到牵连。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说:“责任田是我提的,应该由我一人承担。”
曾希圣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长征时期的情报工作,另一件是安徽的“责任田”。前者让他成了英雄,后者却让他成了“罪人”。有人说他是改革先锋,有人说他是“右倾分子”。可他从不为自己喊冤,只求问心无愧。如今回头看,他的“责任田”不正是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吗?早生几十年,晚生几十年,也许命运会大不相同。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如果曾希圣当年没有推行“责任田”,安徽会不会饿死更多人?如果不写那五个字,他会不会成为“不孝之子”?一边是革命理想,一边是亲情伦理,他到底该怎么做才对?欢迎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