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人们提及“日不落帝国”,通常所指的是鼎盛时期疆域面积约达35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遍及全球五大洲的大英帝国;而那个曾经版图同样超3000万平方公里的“初代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却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
回溯西班牙帝国的过往,如今的西班牙若剔除所有海外殖民地,国土面积已缩减至约50.6万平方公里。尽管这一面积在欧洲能排到第四位,但与英国相比,其土地质量差距明显——70%的区域荒无人烟,且境内遍布自治区,全国共由17个自治区构成。这些自治区手握立法权与行政权,俨然如同独立王国,时常还会爆发独立诉求。
那么,西班牙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国土格局?这种现状又对西班牙产生了哪些影响?从地理位置来看,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侧濒临地中海,西侧毗邻大西洋,北部与法国隔比利牛斯山脉相望,南部与英国管辖的直布罗陀相邻,扼守着西地中海的咽喉,算得上是欧洲海陆交通的关键枢纽。因此,即便西班牙是个“散装”国家,这种分散状态并不代表国力薄弱,正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仍有一定实力。
截至目前,西班牙依旧是欧洲第六大经济体,2022年的GDP约为1.4万亿美元,在欧洲仅落后于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这几个传统强国。与此同时,西班牙语是当前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使用人口超过5.7亿,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着相当可观的文化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仅2023年一年,西班牙就接待了8400万名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个数字几乎是其本国4800万人口的两倍。
而西班牙能承接如此庞大的游客数量,或许还要归功于它“散装”的特点。只要查看西班牙的人口密度图便会发现,该国的大城市如同一座座孤立的岛屿,散落在广袤的国土之上,且彼此之间距离遥远,仿佛互不往来。
像塞维利亚、马德里、穆尔西亚、巴塞罗那、萨拉戈萨等大城市,基本都是各自发展、独立接待游客,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缓解了西班牙的旅游承载压力。那么,西班牙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城市分布状态呢?
一方面,这与西班牙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西班牙是典型的山地国家,境内分布着大量高原与山脉,比如中央高原、坎塔布连山脉、伊比利亚山脉、比利牛斯山脉、莫雷纳山脉以及安达卢西亚山脉等。好不容易在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有一块相对平坦的土地,却全部归葡萄牙所有。这使得西班牙成为欧洲地势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均海拔约700米,远超葡萄牙约372米、法国约375米的平均海拔。
受地形影响,西班牙的平原面积十分狭小,仅占国土总面积的约11%,比我国约26%的平原占比还要低不少。这些零散分布的平原,根本难以支撑起像我国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大型城市群,单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西班牙的发展起步堪称“难度最高”。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伊比利亚半岛作为伸入海洋的半岛,三面环海,这让西班牙的海岸线长度轻松突破了7800公里。要知道,我国陆地面积约为西班牙的20倍,陆地海岸线长度也仅约1.84万公里。对于这样的地形而言,发展海外贸易无疑是最佳出路。即便到了现代,在化肥等农业科技的助力下,西班牙的粮食自给率仍只有约68.5%,虽略高于希腊的71%,却远低于俄罗斯的152%和法国的210%,这也是西班牙能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终究要解决温饱问题,在古代,西班牙唯有通过海外贸易赚取财富,才能从周边地区购入足够的粮食。这种对生存的本能需求,成为推动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动力。至于内陆的其他区域,因气候干旱少雨,本就难以开发,自然也就无暇顾及。甚至在19世纪,西班牙邻国葡萄牙的国王,还因嫌弃伊比利亚半岛的气候,干脆迁居巴西,不愿再返回欧洲,堪称“反向移民”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西班牙的“散装”状态也与其历史发展历程密不可分。西班牙固然是欧洲国家,但它与非洲距离过近——从直布罗陀海峡出发,最短仅需航行约14公里就能抵达非洲摩洛哥的西雷斯角,很难摆脱非洲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西班牙都是欧洲与非洲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跳板。
早在公元前218年,非洲古城邦迦太基的统帅汉尼拔,就从西班牙出兵,翻越阿尔卑斯山突袭罗马,这一行动险些让毫无防备的罗马帝国走向覆灭。所以在罗马帝国时期,西班牙一直是帝国最重要的行省之一,受到严密监视。
然而,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局势发生了彻底逆转,西班牙再次沦为各方势力争夺的主战场。哥特人率先入侵,并统治了约300年;到了公元711年,阿拉伯人接过统治权,成功入主伊比利亚半岛,统治时长约500年,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大食统治时期”。
尽管摩尔人(阿拉伯统治者)的统治时间更长,但他们的统治远不如哥特人顺利。因为此时,欧洲已从罗马帝国灭亡的冲击中恢复过来。于是,仅仅11年后的公元722年,欧洲势力便打响了收复伊比利亚半岛的第一战,即“收复失地运动”。
在此后的700年间,伊斯兰势力与基督教势力在西班牙反复拉锯作战,西班牙的版图也随之四分五裂。单是较大的基督教政权,就有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莱昂王国、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葡萄牙伯国、巴塞罗那伯国等;而阿拉伯一方也未能保持统一,在公元11世纪分裂成20多个由封建主掌控的小国。
更关键的是,这些政权各自心怀鬼胎,彼此间的关系比我国战国时期的“七雄”还要复杂,内部纷争频发。在这样的“战乱修罗场”中,唯有强大才能生存,因此这些政权更愿意集中精力发展本国的中心城市,对边境地区的开发毫无兴趣。如今西班牙的那些大城市,基本上都曾是某个古代王国的都城。
这场持续的战乱,从我国的唐朝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朝,直到明朝中期的1492年,基督教势力攻陷格拉纳达,这场漫长的战争才宣告结束,西班牙全境也终于重新回归欧洲文化圈。
这段混乱程度堪比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西班牙的人种、语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甚至彻底割裂了西班牙社会。以语言为例,西班牙目前拥有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巴斯克语和加利西亚语四种官方语言。其中,西班牙语又称卡斯蒂里亚语,加泰罗尼亚语又称巴伦西亚语,这些语言的名称都能在西班牙找到对应的地名,也就是说,这四种官方语言本质上都是地区性方言。
至于行政体系,更是混乱不堪。西班牙如今是由17个自治区组成的君主制国家,每个自治区都具备相对独立性。别说实现中央集权、确保政令畅通,就连全国统一的学校教学大纲,西班牙都无法制定出来。
说到底,西班牙从来都不是一个团结的国家,地方割据、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各地区共同开发那些荒无人烟的自治区交界地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西班牙目前能做的,也只是修建更多铁路,将这些曾经的“王国都城”连接起来。
如今,西班牙已成为全球高铁里程第二长的国家,高铁总长度高达4327公里,几乎连接了全国所有的大城市。尽管这一里程仅约为我国高铁总里程的11%,但也已是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不过,这些铁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西班牙的国土开发状况,恐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