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路,当年居然是全省最宽的?每次堵在山东路上,车里头的广播飘出这句话,我都觉得像个笑话。喇叭声、刹车声混成一锅粥,哪还有半点宽的样子。
可这事儿还真不是吹的。时光倒退回1982年,那时候的青岛,东边还大片大片的野地和土路,一下雨,泥泞到自行车都推不动。谁能想到,就在那片荆棘丛生的地上,一群人要干一件大事。从开工那天算起,一年零五个月,整整5118米,一条崭新的大道就这么从图纸上长了出来,横贯了那时候的市南、台东、四方三个区。
1983年9月30号,路通了。那场面,今天的人怕是很难想象。一条马路能成为一个景点,全青岛的人都跑去看。吃完晚饭,一家老小就到新马路上散步,跟逛公园似的。那时候路上的车少得可怜,崭新的路灯一排排亮起来,特别漂亮。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中间,还隔着长长的花坛。
很多人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在那条路上学会的。宽敞、安全,车又少,简直是天然的练习场。那条路承载的,是一代人对城市现代化最朴素、最直接的想象。它不只是一条路,它是一个承诺,一个关于未来的承诺。
这个承诺兑现得太快了。作为青岛东部出现的第一条交通主干道,山东路像一条大动脉,给整个东部注入了活力。不到两年,路上的车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高楼沿着路两边拔地而起,曾经空旷的视野被迅速填满。当年的宽,渐渐成了记忆里的形容词。
到了本世纪初,这条曾经让人骄傲的大道,终于也堵得让人心焦了。于是,2005年,它又被开了一刀。当年的自行车道被抹去,并入了机动车道,为的是让汽车跑得再快一点。路,确实又宽了一点,可那种骑着车悠哉游哉的感觉,也跟着一起消失了。
如今的山东路,更像一条效率至上的河流,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很少有人会再想起它最初的样子。它创造了青岛历史上那么多的第一:规模最大、标准最高、质量最好、速度最快。这些记录,现在听起来就像泛黄的老照片。
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快,追求更宽,但有时候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那条消失的自行车道,现在躺在谁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