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脑子里,好像还住着一个叫“日本”的幽灵。
这个幽灵很奇特,你明知道它已经老了,跑不动了,牙也掉了,可就是一提到它,后背还是会习惯性地发凉。聊起买车,会下意识问一句“日系车是不是还是皮实耐用?”;看到个日本牌子的相机,心里就嘀咕“这玩意儿算不算资敌?”。
魔幻的是,我们一边看着自己的航母下水,空间站挂在天上,新能源车卖遍全球,一边还在为几十年前的老对手,纠结于一台冰箱、一盒化妆品的归属。
这根本不是什么爱不爱国的问题,说白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幻肢痛”。
那个曾经把你按在地上摩擦的狠角色,早就被你一脚踹进了ICU,可你每天还习惯性地绕着他家门口走,生怕他再冲出来给你一拳。
这种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日症”,本质上,是我们的认知更新,没跟上国力狂飙的速度。
想彻底把这事儿整明白,就得把日本这个国家,当成一家“公司”来解剖。它曾经是世界级的明星企业,但它的成功,从根子上就埋着一个致命的“原罪”——它不是创始人,它只是个高级打工仔,一个地表最强的“分公司总经理”。
二战后,日本那片地儿,是被打烂了的。是谁给它投的天使轮?是美国。为啥投它?因为隔壁苏联那个更猛的“竞争对手”开张了,美国需要一个亚太地区的“最佳销售前线”+“高端代工厂”。
于是,技术、订单、市场,像开闸泄洪一样,哗哗地灌了进去。日本靠着自己那股子“工匠精神”的狠劲儿,把代工这活儿干到了极致。家电、汽车、半导体,一度干成了全球第一,把老板美国都给干懵了。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占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一半!!什么概念?就是地球上每两块芯片,就有一块是“日本制造”。那时候的东京,号称一个城市就能买下整个美国,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分公司总经理”马上就要逆袭总部,自己当董事长了。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1985年,老板把你叫进办公室,一份《广场协议》拍在桌上,客客气气地跟你说:“小日啊,你干得不错,但现在你这业绩太扎眼,影响到总公司的利润了。这样,你把你们的货币升值一下,帮总公司分担点压力。”
“分公司总经理”敢说不吗?不敢。
签完字,日元疯涨,日本的出口优势一夜清零。紧接着,华尔街的资本大鳄们,带着嗜血的笑容,冲进去一顿疯狂收割,把日本几十年攒下的家底,吃干抹净。
这就是后来我们都知道的,“失去的三十年”。
说白了,日本的崛起,是一场依附性的繁荣。它就像一个天赋异禀的厨子,老板给了他全世界最好的厨房和食材,他做出了米其林三星的菜。但厨房是老板的,供应链是老板的,甚至连菜单的最终解释权,都在老板手里。老板想让你换菜系,你就得换;老板想关门,你就只能失业。
而我们中国走的是什么路子?
我们是那个从后厨刷盘子开始,自己攒钱、自己盘店、自己研究菜谱、自己打通供应链的狠人。
一开始,我们的店面破破烂烂,做的菜也不咋地,人家日本已经是豪华大酒店了。但区别是,这家破店,从地基到房顶的每一块砖,都是我们自己的。菜难吃,我们可以改;设备不行,我们可以换;供应链被卡,我们可以自己造。
我们搞“一五计划”,是自己砸锅卖铁打地基;我们搞改革开放,是把全世界的菜谱都拿来学一遍,然后琢磨怎么做出自己的招牌菜;我们加入WTO,是把自己的小店,直接接入了全球最大的美食街。
所以你看,当日本的半导体被美国一纸协议干趴下,从50%的市场份额跌到如今的10%时,我们自己的芯片产业,正在被逼着玩命地攀科技树。
当日本的汽车,还在抱着“耐用省油”的旧剧本,被我们国产新能源车用“智能座舱+超级快充+价格屠夫”打得找不到北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日系车的4S店,招牌都悄悄换成了比亚迪和蔚来。
这就是两种模式的终极对决。一个是“寄生模式”,一个是“自建生态模式”。
短期看,寄生模式起步快,效率高。但长期看,当宿主环境一变,或者宿主想吸你血的时候,你就毫无还手之力。而自建生态,虽然前期又苦又累,但一旦建成,护城河极深,抗风险能力极强。
2010年,我们的GDP超过日本,当时很多人还觉得是偶然。到今天,我们的经济体量,差不多是5个日本。五个!!人口是它的10倍,国土面积是它的25倍。
这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比赛了。
这就像一个200斤的重量级拳王,还在天天研究怎么提防一个50公斤的羽量级选手,生怕他偷袭。这不荒谬吗?
所以,现在还纠结于“买个日本相机是不是不爱国”,这种想法本身,就落后于时代了。
一百年前,我们抵制日货,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工业是襁褓里的婴儿,人家的商品冲进来,我们的工厂就得倒闭,工人就得失业。那是弱者为了活下去,唯一的、悲壮的自保手段。
现在呢?除了极少数几个被卡脖子的尖端领域,在绝大多数消费品市场,日本产品早就没什么光环了。你买国产冰箱,性能、颜值、智能程度,样样不输,价格还便宜一大截。你买车,同价位的国产车给你的配置,能让日本车主羡慕到哭。
所谓的“抵制”,早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替我们做出了最优选择。理性的消费者,会用人民币投票,选那个性价比最高、体验最好的产品。这跟爱国,关系真不大了。
我们真正的对手,从来就不是那个已经躺在功劳簿上,被老龄化、政治僵化、经济停滞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日本。
我们的对手,是那个想把我们永远按在产业链中低端的霸权,是芯片、AI、生物医药这些前沿科技领域的封锁线。
我们的战场,在星辰大海,在算力中心,在每一个能决定未来国运的科技制高点上。
总盯着后视镜里那个越来越小的身影,只会让你错过前方的路口,甚至一头撞上迎面而来的卡车。
真正的强大,不是把旧日的对手踩在脚下反复碾压,而是根本没时间再去看他一眼。我们的征途,是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是去解决那些人类历史上没人解决过的问题。
把“恐日症”这个精神内耗的开关,彻底关掉吧。
这代人的使命,不是在历史的废墟上纠缠,而是在未来的牌桌上,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赢下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