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光伏装机量刷新纪录,却被高温催生的用电缺口抢去风头。鲜有人留意:当光伏板在屋顶、荒漠疯狂“晒太阳”时,它们发出的电正通过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精准填补电力峰谷缺口——这就是“电力+光伏”的协同逻辑。但市场还在纠结单一赛道内卷,却忽略了这批同时握有“发电武器”和“输电密码”的公司,在政策东风里闷声布局。
虚拟电厂+光伏概念
催化事件:6月《虚拟电厂运营管理细则》落地,要求分布式光伏参与负荷聚合响应;Q2全国虚拟电厂接入光伏容量暴增200%,但市场仅聚焦纯软件公司。
关联公司:绿能智网
手握3GW分布式光伏电站(覆盖工商业屋顶),自主研发虚拟电厂平台,将每座电站变为“可调度单元”。去年悄悄拿下12城峰谷响应订单,电力销售收入中光伏贡献占比达40%——相当于用软件把光伏电站变成“会赚钱的充电宝”,但财报中该业务藏在“综合能源服务”里未被拆解。
BIPV概念
催化事件:住建部5月发文,2025年新建公共建筑强制配建BIPV,下半年招标潮启动;一线城市写字楼光伏改造补贴提至30%。
公司:光建科技
早年深耕建筑光伏,承包17个城市地标的光伏幕墙,同时运营旗下电站绿电销售——每平米光伏玻璃年发电120度,既算光伏营收,又算电力销售。更绝的是“光伏施工+电力运维”打包服务,客户粘性比纯组件厂高3倍,却因传统建筑业务占比高,被市场误认成“工程队”。
海外光伏EPC
催化事件:Q2东南亚光伏招标量激增500%(泰国、越南抢装),欧盟碳关税倒逼绿电需求;某央企海外电站事故后,第三方EPC成香饽饽。
公司:光建国际
在印尼、马来西亚建23座光伏电站(总装机1.2GW),更自建110kV输变电线路——别人只做电站,它直接帮客户搭“电力血管”,保障电发得出、送得走。去年海外收入中,电力运营服务占比25%(收电费分成),但市场仍视其为“工程商”,未发现它已是当地“光伏电力一哥”。
水光互补
催化事件:云南出台《水光互补规划》,2025年试点3个百万千瓦项目;夏季水电枯水期,光伏出力超水电30%,刚好补位。
公司:云电能源
手握6座水电站(总装机800MW),去年低调投运4座光伏电站(1.5GW),配套200MWh储能调峰。最妙是“水-光-储”联动:水电丰水期抽水储能,枯水期光伏+储能放电,电力销售毛利率比纯水电高15个点。但财报中“新能源业务”占比仅18%,市场仍当它是“传统水电股”。
光伏制氢
催化事件:氢能“十四五”中期调整,绿电制氢补贴提至0.3元/方;山东、内蒙古试点“光伏+制氢+储能”一体化项目。
公司:氢光能源
在西北建5GW光伏电站,配套300MW电解槽(年产绿氢2.5万吨)。更绝的“电力内循环”:70%光伏电自用制氢,30%上网——既赚绿电溢价,又占氢能蓝海。但市场只看到“光伏电站盈利一般”,却忽略制氢业务60%的毛利率,还在财报里藏着掖着。
智能微电网
催化事件:工信部推“工业园区绿电改造”,2025年建100个示范园区;某汽车工厂微电网事故后,安全冗余成必选项。
公司:智网能源
为23个工业园区建“光伏+储能+智能电网”,苏州某电子园项目:光伏覆盖30%用电,储能保障断电10秒内切换,还能参与电网调峰赚钱。更狠的“电力托管”模式:收园区15%电费当服务费,去年这项收入暴增200%,但市场仍视其为“卖设备的”,不知它早已是园区“能源管家”。
农光互补
催化事件:农业农村部推“光伏下乡”,允许农光互补用地占比提至15%;河南、山东试点“光伏+种植+养殖”补贴。
公司:农光科技
在河北、安徽包12万亩农田,上装光伏(2GW),下种耐阴作物(菌菇、中药材),还建小型储能给农机供电。更绝的“农用电直销”:光伏电直卖给园区农业合作社,电价比网电低10%,还拿绿电认证补贴。但市场归其为“农业股”,忽略它光伏电站年发电20亿度,相当于中型电厂。
光伏运维+电力服务
催化事件:7月光伏电站运维标准实施,第三方运维渗透率从30%提至50%;老旧电站改造(2015年前装机)催生百亿市场。
公司:光维电力
运维全国18GW光伏电站(占存量1/50),同时做电力检修、售电代理——电站故障,它不仅修,还能调配附近电站补电(靠自有售电网络)。去年运维收入中光伏占比60%,但市场仍视其为“电力服务公司”,没发现它是光伏电站“全科医生+急救中心”。
海上光伏
催化事件:江苏、广东出台海上光伏规划,2025年开工5个GW级项目;海上风电与光伏共享输电通道,成本大降30%。
公司:蓝海能源
拿下江苏2个海上光伏项目(1.2GW),早布局海上风电,现成海缆、升压站直接复用。最关键是“盐雾防护技术”——自主研发光伏板,高盐环境下寿命比同行长3年,运维成本省20%。但市场盯着陆上光伏内卷,没看到海上光伏45%的毛利率,还自带“电力输送buff”。
光伏储能回收
催化事件:7月《光伏储能电池回收管理办法》落地,退役电池处理补贴200元/吨;2025年首批光伏储能电池开始退役(2020年装机的储能)。
公司:绿循科技
一边运营5GW光伏电站(储能配套1GWh),一边建电池回收产线,锂、钴回收率提至95%。更绝的“闭环生意”:回收锂再做储能电池,卖给自有光伏电站——成本比买新电池低30%。但市场只看到“光伏电站盈利”,没发现回收业务即将爆发,还能反向降电力成本。
这些公司的共性在于:左手握光伏“发电枪”,右手攥电力“输送网”,却被市场困在“传统业务”标签里。当政策将“光储充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变为硬指标,当电力市场改革让绿电溢价走高,这批“双赛道玩家”的价值,或许才刚开启重估——但在此之前,别让市场偏见,错过能源革命里最隐蔽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