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2025年的首次降息动作,也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利率调整。
与2024年9月18日那次大幅降息50个基点相比,这次降息显得尤为谨慎。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这次降息定义为一次“风险管理决策”,强调并非激进降息周期的开始。
美国就业市场疲软是美联储此次降息的首要考虑因素。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8月份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5万人。 8月份失业率较上月增加0.1个百分点至4.3%,创下近四年来新高。
2024年6月份的数据显示,美国新增就业人数五年来首次由增长转为萎缩。 更令人担忧的是,6月份就业数据被下修至减少1.3万人,为2020年12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与就业市场走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再度抬头的通胀压力。 美国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为今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核心CPI同比上涨3.1%,也高于美联储2%的长期目标。
这种“高通胀”与“冷就业”并存的局面,令滞胀风险加大,让美联储陷入两难境地。 若坐视不理,失业率可能进一步抬头;若贸然宽松,通胀则可能再度失控。
关税政策对通胀的影响尤为显著。 美联储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与会者认为美国对全球贸易对象加征关税的政策将持续影响美国消费和服务价格。 美国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关税的“主要成本”。
咖啡价格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具体案例。 由于美国政府对主要咖啡出口国加征关税,8月零售咖啡价格较去年同期飙升近21%,创下自1997年10月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 美国超市的研磨咖啡价格在8月创下每磅8.87美元的历史新高。
美国消费的咖啡有99%依赖进口,主要供应国巴西面临最高关税。 美国自8月起对巴西输美产品加征40%从价关税,目前大部分巴西输美产品面临的关税税率高达50%。 8月美国自巴西进口的咖啡同比减少46%,环比下降26%。
特朗普总统对美联储施加了明显的降息压力。 特朗普在15日的社交媒体发文中称,鲍威尔“必须立即降息,且降息幅度必须比他预想的更大”。
在特朗普政府压力下,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关注。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捍卫独立性,坚称美联储的政策决策“基于数据,而非政治”。
特朗普在2025年8月25日宣布解雇美联储理事莉萨·库克,这一举动打破了美联储111年的独立传统。 特朗普正在推进一个“三步走”战略:换掉鲍威尔、掌控理事会、开掉地方联储主席。
特朗普解雇库克的决定立即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下跌,纳斯达克100指数合约下跌0.2%,避险情绪推动日元兑美元上涨,黄金收复稍早跌幅。
美联储内部对未来政策路径存在分歧。 根据美联储发布的利率预测“点阵图”,多数委员预计2025年底前利率可能下探至3.50%-3.75%区间。 委员们认为未来两年利率还会慢慢往下走,预计2026年大致在3.50%-3.75%,2027年大致在3.25%-3.50%。
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在本次会议上投下唯一一张反对票,主张进行更为激进的50个基点降息。 这反映出政策观点的分歧,也体现了来自白宫的政治压力。
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反应不同寻常。 金融市场在决议公布后的数小时内上演了“V型”反转。 消息公布初期,美股上涨,美元与美债收益率下挫;但随着鲍威尔讲话的进行,美元指数与美债收益率抹去全部跌幅并转为上涨,美股三大指数也冲高回落。
国际金价在9月连续飙涨,纽约期金累计涨近200美元/盎司,首次突破3700美元关口。降息消息公布后,国际黄金市场呈现“冲高回落再企稳”的震荡走势。
全球主要央行对美联储降息反应不一。 加拿大央行已抢先一步降息。 欧洲央行采取按兵不动的态度,尽管通胀回落,但此前40年不遇的双位数通胀依然让欧央行心有余悸。
日本央行不会跟进降息,考虑关税以及通胀,日本还在加息通道中。 这种分化格局使得全球货币政策缺乏协同性,增加了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风险。
人民币汇率方面,伴随美联储降息以及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冲击逐步显现,美元指数将承受一定下行压力,这将为人民币带来升值动能。 人民币汇率仍将以稳为主,快速升值或大幅贬值的风险都不大。
A股市场可能受到间接提振。 美联储降息可能引发全球央行降息潮,为中国央行提供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如果继续采取货币宽松、保持极低利率,则可能对A股市场形成提振,并推动市场出现第二波上攻行情。
债市方面,美联储降息将缓解中美利差压力,有望吸引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特别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中国债券的配置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对普通中国人而言,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可兑换更多的美元,这对出国留学、海淘或国外旅游是利好消息。 国内货币政策空间也可能进一步打开,有望推动贷款利率下行,刺激消费和投资意愿。
美国消费者信心已受到明显影响。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21%。 美国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评价已跌至2022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专家警告称,随着关税政策全面生效,相关影响正逐渐显现并可能进一步加剧。 穆迪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认为在未来6到12个月内,通胀将进一步加速上升。
美联储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还显示,与会者认为如果加征关税对物价的影响长期持续,将危及长期通胀预期的稳定性。 这种担忧使得美联储在降息方面采取审慎举措。
美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远非一次降息就能解决。 企业投资尚未恢复,居民收入受限,高通胀已开始转化为生活中的切身之痛。 瑞达期货研究院预测,未来几个月,美国CPI同比增速或将持续高于美联储2%的政策目标。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副教授施普尔指出,普通美国家庭最真切的感受是“工作随时可能保不住”和“超市里的食品杂货价格还在一个劲往上涨”。 一次降息对于解决美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而言,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