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01. 一个“梅兰芳”,能红一时,却未能红一世?
余少群这个名字,恐怕绝大多数观众对他最初的印象,都是“那个演梅兰芳的小伙真像啊!”确实,某种意义上,2008年那部让所有人惊艳的电影《梅兰芳》,几乎定义了这个年轻演员的一生。余少群年仅20出头,就被陈凯歌导演一眼相中,接过如此厚重的“梅兰芳”角色。彼时的他穿起大褂,扮上妆容,举手投足细腻文雅,一颦一笑间尽显戏曲文化的深度和优美,连京剧圈的大师们都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
也正是从这之后,余少群的人生仿佛按下了一个“暂停键”。颜值有,演技有,甚至戏曲功底比很多影视明星都高出几个维度,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守住那一年攀上的高峰?为什么“梅兰芳”之后,他成了一个熟悉而又模糊的影视配角?甚至如今提起“余少群”,很多网友都忍不住发问:“他去哪了?”
02. “戏比天大”的余少群,错了吗?
说实话,余少群能红过小半段娱乐圈,其实背后更多是“机缘巧合”。他原本是雷打不动的戏曲人,从一腔热爱汉剧出发,练功、拜师、打磨技艺,甚至在事业初成时,还主动学习越剧、京剧各派曲目,挑战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你敢信吗?一个人为了拍戏,花了八个月“临时报佛脚”学京剧,结果还学成了大师级?这得多拼才行。
虽然《梅兰芳》和之后的几部影视作品让余少群在娱乐圈小试牛刀,但他的核心还是传统戏曲圈子。戏比天大的信念,对艺术的执着,让他在以快节奏、重流量著称的娱乐圈显得格格不入。他不是没有能力冲刺“顶流”,而是缺乏在名利场站稳脚跟的“狠劲儿”和“运作能力”。
比如他多次透露过,自己对社交媒体很无感,也不懂得跟粉丝维系流量。这年头,不发点动态,连戏曲的票都难卖出去,更别提影视资源了!
03. 漂泊“北漂”的遗憾,未婚未育的现状
回到余少群的个人生活上,其实很大程度上,他的性格和生活选择,也注定了他的沉寂。他对感情的事一直比较“被动”,即便是对刘亦菲动过心意,这段感情在一开始就显得有点遥不可及。更让人唏嘘的是,他曾经深深爱过的那位姑娘,因为聚少离多,遗憾分手。可以说,那段“百灵鸟”般的恋爱,是留在他心底的一道伤疤。
再加上他自己公开提到过的“恐婚”问题,聊起婚姻,他更多是一种“退缩心态”。戏曲填满了他的生活,他甚至会觉得没有太多精力去经营一段亲密关系。到了40岁上下的年纪,他对另一半的要求也从年轻时的“长相身材”变成了“默契走心”。可惜,芸芸众生中,能懂戏曲、懂他的人,大概真不多。
或许有人会说他“理想化”“不接地气”,但这样的性格,也让他的生活少了一些娱乐圈“乱糟糟”的苦楚。相比许多明星戏里戏外都焦头烂额,他倒是真的更像从戏台里走出来的那位“书生意气”的虞姬。
04. 陈佩斯的一纸邀约,让戏曲人“完美逆袭”?
戏曲是不会辜负一个“痴人”的。今年余少群参与的陈佩斯导演的《戏台》,大有“再攀巅峰”的苗头。单看花絮和预告片,就能发现,余少群这些年的技艺非但没荒废,反而越发炉火纯青。陈佩斯也直言,他是天生站在戏台上的那种人。
《戏台》作为一部以戏曲为核心的电影,集合了一群真正对传统艺术有敬畏感的老戏骨。这种环境,恰恰更适合余少群。不再追逐潮流,不必和当下的明星流量博弈,专注自己的嗓音、台步、台词。
而从观众角度如果戏曲题材能提高更多曝光度,未必不会成为余少群的“事业第二春”。尤其像虞姬这样的经典角色,赋予了他在镜头前独特的韵味和感染力。一句唱段出口,台下便掌声雷动,这种王炸效果,可能是很多明星穷尽一生都追求不到的。
05. 从“小梅兰芳”到“虞姬绝唱”,余少群到底输在哪里?赢在哪里?
余少群的故事本身就带着典型的艺术家气质:曾灼灼辉煌,也曾沉寂不语。他既输在性情里,也赢在性情里。某种程度上,他不适合“逐流”,更适合“倔强地做自己”。也许,像陈佩斯这样敬业的导演,像《戏台》这样有温度的舞台,正是余少群最好的归宿。
不过余少群未来的人生剧本会怎样?转型影视圈成功?还是一心扎根戏曲?大家更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余少群?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