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徐工4000吨级起重机横扫中东,德国工程师当场服气
沙特的夏天,热得连骆驼都懒得动弹。可偏偏有样东西,让本地石油大佬们顶着四十多度高温,眼睛里全是光——一台来自中国的庞然大物。不是金子,也不是钻石,是那台能把100节高铁车厢轻松举起来、被称作“全球第一吊”的XGC88000履带式起重机。
我第一次听说这玩意儿,是在老家镇上的小饭馆里。那天正好碰上村里一个在徐州工作的表哥回来吃饭。他边夹菜边神神秘秘地说:“你们知道么,现在外国人抢着买咱造的大吊车。”大家伙还以为他喝多了胡吹牛皮,他掏出手机照片一晃——哎哟,那架势,比村头老李盖房时用的小吊车,不知道壮多少倍。
其实这事儿,要往前倒腾三十年才有意思。1987年春天,有个叫赵立新的年轻工程师,在徐工厂区外头的槐树下发呆。他手里的图纸上画的是5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当时国内刚搞出来不久,全厂上下都挺自豪。但同一年慕尼黑机械展上,人家德国人已经把800吨级设备摆在展厅中央,还顺嘴嘲笑了一句:“随便拍照吧,你们反正造不出来。”
据说,这话传回国后,好几个设计员气得晚上睡不着觉。有位姓王的技术骨干私下和徒弟讲,“他们看不起咱,但也没错,我们确实差太远。”彼时中国工业底子薄,大型钢材靠进口,液压件常常卡脖子,就算想学也没条件。
时间快进到2008年,沙特阿美公司要装一台1700吨、92米高的大洗涤塔。这种活儿,全世界只有荷兰一家能接单,他们派来3600吨环轨式巨无霸,中国只能打打下手帮忙做方案。当时参与项目的小杨后来回忆,“荷兰人防咱跟防贼似的,不让进驾驶室,还天天挑刺,说地基强度不够、水平误差超标,一点小问题就停工。”
这种窝囊气,其实不少做装备制造的人都体会过。我舅舅以前跑外贸,每次去欧洲签合同,对方总是各种条款限制:维护必须找原厂、零配件加价卖、不许拆解研究……简直像给你绑了根绳子,只能乖乖掏钱。
可事情慢慢变味了。从2011年开始,中国团队决定豁出去搞一次大的。他们琢磨明白:4000吨级起重机不是简单放大,而是要重新设计结构。不然,自身重量就先把自己压趴下。据内部资料透露,当初方案讨论会上,有个主设计师提出模块化拼装思路,被很多老专家质疑,说“从来没人这么干过”。但年轻人坚持试试,于是一群土生土长的徐州汉子,用焊枪和扳手硬生生啃下来这块硬骨头。
材料也是个难题。传统钢板太沉,用不了几块整机就超载。有段时间,为了找合适的新型合金材料,他们专门请教西北某兵器研究所,据说连火箭壳体用料都拿来对比实验。有技术员开玩笑:“我们这是给吊车穿‘航天服’。”
最让国外同行服气的是智能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完全自主开发,可以实时监控风速载荷等几十项参数。一位曾经参与调试的软件工程师提到,为了算法稳定性,他连续两个月住在现场集装箱宿舍,每晚十二点还盯数据。“累是真累,可看到机器一点点成型,再苦也值。”他说完抿了一口凉茶,那种自豪劲藏也藏不住。
2019年的那个夏天,中东烈日炙烤着沙漠公路。一队队越野皮卡护送着庞大的XGC88000部件缓缓驶入施工现场。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竞标不仅有德系巨头,还有欧洲另一家百年企业参战。但中国货以更优价格、更强性能拿下订单。在场的一名德国高级技师,看完整个安装过程后默默鼓掌,并主动要求与中方团队合影留念。这事后来被《莱茵日报》报道过一句,说“中国人的创新值得尊敬”。
市场反应很快传导回来。本地媒体爆料称,如今沙特科威特阿联酋这些国家,对这种超级设备需求量极大,因为他们建炼油厂、大化工基地,经常需要搬运三四千吨的大罐体。而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货六七成,却性能更稳妥耐操,所以订单直接排到了两三年以后。据行业内流传的数据,目前全球90%以上超大型履带吊市场份额已被国产品牌占据,本来属于德企的一半以上合同,都悄悄转到了中国账本上——有人统计,仅此一项,让德国相关产业损失超过10亿美元贸易额(见2022年度国际机械联合会报告)。
这种逆袭背后还有更多冷门细节。例如为了保证运输安全,每次出国执行任务前,都要提前半年规划路线,把沿途桥梁承重能力逐一核查,有时候甚至需要临时加固乡间公路;又为解决关键液压阀芯寿命短的问题,有科研人员专程跑去河南登封一家小作坊学习古法锻造技巧,把祖上传下来的淬火经验引入现代生产线,据说效果奇佳;还有一次过程中,由于夜间突遇暴雨险些导致事故,多亏班组长刘建民凌晨冒雨爬塔检查及时排除隐患,否则损失不可估量。这些故事,在圈内流传甚广,却鲜少见诸报端。
其实类似突破并非孤例。同阶段国产盾构机、高端燃气轮机乃至医疗磁共振设备,也纷纷攻破核心壁垒。其中盾构产品出口巴西圣保罗项目,把原本进口价砍掉九成;而燃气轮机构件成功,则意味着电力行业再不用受制于欧美巨头脸色行事。“现在国外客户抢我们的货,以前可是我们求爷爷告奶奶求人家供货。”某业内资深销售这样感叹道,“时代真的变啦!”
我隔壁邻居家的二丫头今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江苏南通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实习,她回来讲述第一印象就是“规模震撼”,每天下班走廊都是满满当当的小推车,上面堆满各种精密零部件,她偷偷告诉我,公司食堂午餐还能吃到正宗羊肉泡馍——她爸开玩笑:这叫全国各地人才拧成绳!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类超级装备虽风光无限,但背后的辛酸谁懂?去年冬至,我陪父亲去市医院看病,无意间碰上一位退休老技工闲聊。他眯缝眼睛叹道:“哪有什么一步登天?都是熬出来滴汗水换来的!”他指指窗外落叶,又补一句,“现在好了,小孙女考研选专业直接奔自动化去了,以前想都不敢想。”
写这些的时候,我脑海总浮现小时候村口修桥搭棚子的景象,那时候最厉害不过是一辆拖拉机场上的简易滑轮。而如今,从黄河滩涂到波斯湾腹地,从泥泞田埂走向世界舞台,一根根钢索、一截截臂架背后,是几代人的倔强和韧劲,也是那些夜深灯亮处无数普通劳动者平凡却闪光的人生片段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中国机械工业志》《莱茵日报》相关报道、《2022年度国际机械联合会报告》,以及部分受访业内人士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