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04 12:51 点击次数:167

聂荣臻80岁撰联明志: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传为佳话

参考来源:《聂荣臻回忆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开国元勋传记》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79年的北京,秋意渐浓。

中南海里的一位80岁老人,正端坐在书桌前,手中毛笔缓缓落下。

这位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此刻却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写着对联。

"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

当这副对联在他手中完成时,谁能想到,这短短的十二个字,竟然承载着一个老革命家对国家未来的全部期望!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写对联的老人,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聂荣臻元帅。

他为什么要在80岁高龄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从战火中走来的科学梦

聂荣臻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1899年出生的他,一生经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时代。

从参加南昌起义,到指挥平津战役,再到主管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他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一个古老国家的涅槃重生。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戎马一生的元帅,心中一直藏着一个"科学梦"。

早在1940年代,当八路军还在太行山区与日寇激战时,聂荣臻就对身边的战士们说过:"将来打败了日本鬼子,咱们一定要造出自己的飞机、大炮,再也不能让人家欺负了!"

那时候的中国,连一颗钉子都造不好,谁能想到这个"疯狂"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还兼任了一个特殊的职务——国务院副总理,专门负责科学技术工作。

这在当时是个全新的岗位,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科技对国家的重要性。

聂荣臻却不同。

他深知,一个没有强大科技实力的国家,永远只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二】从"争气弹"到"争气星"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西方国家一片哗然。

这颗被称为"争气弹"的原子弹,凝聚了聂荣臻十多年的心血。

作为这个绝密工程的总指挥,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项目中。

有一次,为了解决技术难题,聂荣臻亲自跑到青海的核试验基地。

当时他已经65岁,高原反应让他头疼欲裂,但他硬是坚持在基地呆了一个星期,直到问题解决才肯离开。

随行的工作人员心疼地说:"首长,您这身体..."

聂荣臻摆摆手:"这点苦算什么?想想当年长征路上,那才叫苦呢!"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人造卫星到导弹,在聂荣臻的主导下,中国的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全国人民沸腾了。

那一刻,71岁的聂荣臻热泪盈眶。

这颗"争气星",实现了他年轻时的梦想。

【三】老元帅的新烦恼

进入1970年代后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概念开始在神州大地传播——"四个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化"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目标。

对于聂荣臻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要实现"四化",科技是关键。

可是,现实却让这位老元帅有些着急。

此时的聂荣臻已经快80岁了,身体大不如前。

医生多次建议他多休息,少操心,可他怎么能闲得下来?

看着国外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再看看国内的情况,聂荣臻心里比谁都急。

日本的新干线已经跑得飞快,美国的计算机技术领先世界,而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时间不等人啊!"他经常这样对身边的人说。

1979年的一个秋日,聂荣臻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他想写副对联,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要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期望和信心。

这副对联的背后,究竟隐藏着这位老革命家怎样的深层思考?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

【四】一副对联背后的深意

"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

当聂荣臻写下这副对联时,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喜松柏之气概"——松柏是什么?是岁寒不凋的品格,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聂荣臻用松柏来比喻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就像松柏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那股不屈的劲头。

"念四化之早成"——这个"念"字用得巧妙,不是简单的"盼望",而是"惦念",是时刻放在心上的牵挂。

这体现了一个老革命家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怀。

写完这副对联后,聂荣臻特意让秘书制作成精美的书法作品,挂在了自己的书房里。

每天清晨起床,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副对联。

有一次,时任科委主任的方毅来看望聂荣臻,看到这副对联后感慨地说:"首长,您这是在用传统文化的形式,表达对现代科技的期望啊!"

聂荣臻笑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都是糟粕。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

【五】松柏精神的传承

这副对联写出来后,很快就在科技界传开了。

那个年代,信息传播虽然不像现在这么快,但聂荣臻的名望和影响力,让这副对联迅速成了科技工作者们的座右铭。

中科院的一位老院士回忆说:"当时我们都知道聂帅的这副对联,实验室里有人还专门抄了一份贴在墙上。

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想要放弃的时候,看看这副对联,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确实,"松柏之气概"四个字,准确地概括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

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邓稼先在戈壁滩上风餐露宿,为了研制核武器献出了生命;袁隆平在稻田里一蹲就是几十年,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些人,不就是聂荣臻口中的"松柏"吗?

【六】四化梦想的实现

时间证明了聂荣臻的远见卓识。

进入1980年代后,中国的科技事业真的开始"早成"了。

198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6年,"863计划"启动,标志着中国开始在高技术领域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刺;1990年代,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

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让人想起聂荣臻的那副对联。

这位老元帅虽然在1992年就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四化"理想却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梦想。

当指挥中心里响起《歌唱祖国》的乐曲时,很多人都想起了聂荣臻,想起了他那句"念四化之早成"。

如果聂荣臻还在世,看到今天中国的科技成就,他该有多么欣慰啊!

【七】传为佳话的智慧

聂荣臻的这副对联之所以能"传为佳话",不仅仅因为它出自一位元帅之手,更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在那个物质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聂荣臻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用对联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很多科技领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高铁、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这些成就如果让聂荣臻看到,他一定会说:"这才是真正的松柏气概!"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科技发展永无止境。

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或许比当年更加复杂。

芯片技术、基础材料、核心算法...这些"卡脖子"的问题,需要我们发扬聂荣臻那种"松柏气概",一个一个地去攻克。

【八】对联中的人生智慧

回过头来看聂荣臻的这副对联,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很多人生智慧。

首先是"松柏气概"。

松柏为什么能够四季常青?因为它们有着坚韧的根系,能够从大地深处汲取营养。

我们做人做事,也要像松柏一样,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其次是"四化早成"的紧迫感。

聂荣臻深知,发展是硬道理,时间不等人。

他用"念"这个字,表达了一种时刻不忘、时刻牵挂的心境。

这种紧迫感,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最重要的是,这副对联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聂荣臻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现代科技的理念,这种文化自信值得我们学习。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也要传承自己的优秀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结语】

80岁的聂荣臻写下那副对联时,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十二个字会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但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体现了一个老革命家的深刻思考和远大理想。

"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

这副对联至今读来,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过时;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那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今天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任。

让我们继承聂荣臻的遗志,发扬"松柏气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毕竟,正如聂荣臻所说的那样:"松柏之所以能够傲立寒冬,不是因为它们不怕冷,而是因为它们心中有着对春天的坚定信念。"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