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刚看到条重磅消息,7月20日,全球第一艘8万吨级的通海型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交付了。这事儿可不简单,标志着咱们国家在深远海养殖装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艘船是用巴拿马型散货船改装的,总长224.9米,船上设了7个养殖舱,水体容量差不多有8万立方米。它最关键的突破点在哪呢?就在侧舷和底部开了孔,能直接连通海水,把大型船舶和网箱的优势结合到了一起。这设计听起来就挺巧妙,既利用了船舶的稳定性,又能让海水自然流通,适合鱼类生长。
说它是深远海的“移动牧场”一点不夸张。据了解,这艘船一年能产出2000多吨高品质的鱼类。更厉害的是,它能通过南北巡弋,也就是根据不同海域的水温、季节变化移动,再加上分舱养殖的方式,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这就打破了传统养殖受地域和季节限制的问题,在哪儿养、什么时候养,都更灵活了。
除了自身的养殖能力,它的成功改装还有个大意义——给全球超过1500艘同类旧船的高值化再利用,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范本。要知道,很多旧散货船闲置着也是浪费,这么一改,就能变身为高效的养殖装备,不光解决了旧船处理的难题,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说能撬动千亿级的市场。
这背后能看出咱们在装备改造和养殖技术上的进步。把散货船改成专业养殖工船,不是简单换换用途,得考虑船体结构、海水流通、养殖环境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侧舷和底部的开孔设计,既要保证海水交换充分,又得防止鱼类逃脱或者有害物质进入,这里面肯定有不少技术攻关。
8万立方米的水体,2000多吨的年产量,这样的规模在深远海养殖里是相当可观的。而且“通海型”的设计,能让养殖环境更接近自然海域,养出来的鱼品质可能更优。南北巡弋的功能,更是能充分利用不同海域的资源,冬天去温暖的南方,夏天去凉爽的北方,让鱼类始终处在适宜的水温里。
现在这艘船正式交付了,接下来就是实际投入使用,看看它在深远海的表现如何。如果运行顺利,相信很快就会有更多类似的改装项目跟进,带动整个深远海养殖产业升级。这不仅能增加优质水产品的供应,还能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总之,“森海先锋”号的交付,不光是咱们多了一艘先进的养殖工船,更意味着在深远海养殖这个领域,咱们有了新的突破和话语权,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