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家背靠阿里和上汽的智能汽车公司,年亏8亿却要在港交所上市,还爆出CFO离职公开“呛声”管理层。巨额关联交易、持续烧钱研发、核心高管动荡,这一切让人不禁怀疑:斑马智行究竟能否走出困境?投资者又该如何看清其中门道?
正文
说到斑马智行这次冲击港股,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有阿里和上汽撑腰,怕啥?”但细细琢磨它的财务数据和业务结构,就像拆开一个精美包装盒——里面其实问题不少。首先,公司营收基本原地踏步,每年八九亿元,但每年都要亏掉将近同样多的钱。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直接“跳水”,单季就亏了15.82亿,这不是小数目。
再看看它的收入来源,上汽贡献了接近一半收入,而采购端又有超过50%给了阿里。这种左右手互相买卖,看着热闹,其实暗藏风险。一旦两大股东之间出现利益分歧或者合作调整,对斑马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举个例子,如果上汽决定减少采购或自研座舱系统,那对斑马营收就是釜底抽薪。同理,如果阿里的云服务涨价或技术支持变动,也会让成本压力陡增。
说到技术壁垒,其实现在车企做智能座舱越来越容易,大厂们自己组团队开发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也是前CFO夏莲选择离开的根本原因之一,她直言“没有门槛”,未来竞争只会更激烈。而且她还毫不客气地批评部分高管的人品与价值观,这种内部矛盾无疑加剧外部的不确定性。
我们再来扒一扒产业链延伸的数据。从整个智能汽车操作系统赛道来看,目前国内主流玩家包括华为鸿蒙、吉利银河OS、小鹏Xmart OS等,各家都有自己的生态布局。据乘联会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车搭载自主品牌智能座舱比例已超35%,而第三方供应商份额逐渐被主机厂自研蚕食。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推算,到2026年市场留给像斑马这样的独立方案商空间将进一步压缩,毛利率恐怕还得往下掉。
从资金层面看,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账上的现金只有3.22亿元,比去年同期缩水近90%。而总负债已经达到25.7亿元,再加上每季度巨额研发投入,一旦IPO未能顺利融资补血,很可能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资不抵债的问题。这点在当前全球资本市场趋紧的大环境下尤其值得警惕——别忘了,今年以来港股科技板块整体估值已跌至五年来低位,新经济企业上市融资并非易事。
政策方面,从监管角度讲,《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规则》对关联交易披露要求极为严格。如果未来相关部门加强审查力度,比如参考A股“三道红线”模式,将控股方与被投公司的现金流独立性作为重点考察指标,那么类似于斑马这样高度依赖大客户、大供应商关系网的公司势必面临更多合规挑战。目前中信证券认为短期内不会强制分拆,但中金则提示如果行业监管升级,有可能影响相关企业估值及募资进程;广发证券则建议关注产业链去中心化趋势带来的业务重构机会,可见券商观点并不一致。
认知误区揭示一下:很多投资者以为“大树底下好乘凉”,觉得只要站队巨头就一定稳赚。但实际上,高度依赖某几个核心客户/供应商反而是最大隐患,一旦风向转变,“树倒猢狲散”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当年的乐视网,就是典型的大客户断供导致崩盘。所以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更不能迷信所谓“战略资源”。
具体可操作建议如下:
1. 资产配置时,不宜重仓单一赛道科技概念,应适当搭配周期类资产(如新能源基建)、防御型品种(银行、公用事业)以及海外ETF,以分散行业波动风险。
2. 对于拟参与新经济企业IPO申购的投资者,要重点核查其财报中的关联交易明细,以及实际现金流状况,避免踩雷虚假繁荣。
3. 如果持有相关股票,可结合季报动态及时止盈止损,并关注主力机构调仓行为变化;同时利用沪深交易所公告水印筛选最新信息,提高决策效率。
阅读本文后,你可以有效规避类似基建科技类企业潜在三大雷区,包括过度依赖单一客户、高研发烧钱模式以及内部治理混乱等问题,让你的财富保值增值更加稳健可靠!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真的相信站队巨头就能稳赚吗?面对这种既烧钱又缺乏护城河的新兴公司,是选择盲目跟风还是冷静观察?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