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这么庞大的钢结构——重达160吨、长约80米,会在南流江的空旷桥面,以“蚂蚁搬家”般的耐心精密被推进?7月18日11点,荔玉路共线段扩容项目南流江大桥施工现场的这一幕,注定会写进广西交通建设的新篇章。没人提及工地上的风有多大、河水有多急,所有视线都聚焦在那节节推进的钢箱梁上:它缓缓滑行,不疾不徐,每一次前移,都是对复杂工程极限的试探和突破。
钢箱梁顶推,绝非简单的“移动”。这一夜,负责指挥的工区技术员张毅,几乎没合眼。天亮时他站在现场,听到液压设备启动的嗡鸣,盯着精密刻度器上的数据一路逼近“零差”,手指悄悄攥紧,汗涔涔。对他而言,这80米的顶推路,比走一公里还忐忑——只因现场条件太“刁钻”:桥梁横跨南流江,桥下航运频繁,岸上作业空间逼仄,吊装设备根本无法安身。更难的是,上下游现有桥梁都在运营,新旧对接必须“无缝衔接”,而现场曲线半径只有1770米,一点点误差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种工艺难度,在业内鲜有。张毅曾在不同项目跑过多次顶推作业,但这次他坦言压力最高。“我们采用了300吨步履式千斤顶,缆线仿佛紧绷的琴弦。每推进一毫米,都要实时调监——横向、纵向、竖向三方校验,生怕违背了0.001米的精度要求。如果一侧倾斜,整根钢梁就会失重,后果不堪设想。你知道吗?这种极端精度,现场上其实就是‘赌’每一个工人眼里的经验和手里的劲儿。”张毅说完,长舒了一口气,那一刻,空气仿佛都被他的紧张挤走了。
现场观摩的同行也直呼震撼。“别小看这一节梁,它背后的科技含量和协作难度,远比我们造房子的钢结构高好几档。”电焊师傅李德清插话,用焊枪封口时,他的手从未抖过一分:“焊缝厚度要精准到毫米级,跟微雕一样,任何粗枝大叶都不行。”
所有细致到毫厘的操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广西东西大动脉的畅通。荔玉路共线段扩容,不止修一条路或者搭一座桥——它是广西公路网横9线的关键节点,连起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的战略通道。很多外地人不明白,南宁到玉林的畅通,对广西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部湾的产业、人口、资金可以“引进来”;意味着广西自身的发展“走出去”通道再添一条黄金捷径。这座桥梁一旦全部贯通,荔玉路的八车道快速路,无疑会让整个城市群串联得更紧密,区域能级也随之跃升。
但这份蓝图背后,每一丝进步,几乎都是“赌出来”的勇气和汗水。项目总工黄磊回忆最初勘测时,其实提过“换更便捷的直线桥”方案,但为兼顾地形和通航,还是选了既省地又美观,但施工难度最大的方案。他看着刚顶推到位的13-15节段,半玩笑说:“每‘推’一次,合龙的信心就稳一分。可真正的难关,在于后面新旧桥梁头对头接缝那一刻,只要差一点点,前功尽弃。”
如果你是那天在施工现场的观众,目睹钢箱梁“落座成功”而掌声雷动时,你会不会也想追问一句: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不是每一个现场工人与技术员共同“破圈”的努力?
关于未来的复杂基建工程,广西式“顶推方案”会不会成为全国范本?或者说,这种超高精度、极限环境下的顶推经验,能否加快中国桥梁甚至高铁、城市高架建设的进程?你怎么复杂环境下的“毫米级”精度还能创造多少建筑奇迹?
主跨钢箱梁已顶推到位,南流江上的风景线焕然一新,而幕后工人的心境却才刚开始平复:不是每次工程都能留下名字,但每一毫米的拼搏,都是城市进阶的记号。你愿不愿意相信,下一个极限,依然属于这群敢在钢梁上“赌每一毫米”的中国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