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方面,淮海战役前期共29个军70个师加地方部队约70万。战役中新增约12个师,先后投入共34个军82个师,总兵力约80万:
徐州剿总司令部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 :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前进指挥部
主任:杜聿明(兼)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未到职)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
第二兵团 司令官:邱清泉,副司令官: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下辖:
第5军,军长熊笑三(第45、第46、第200师)
第12军,军长舒荣(第112、第238师)
第70军,高吉人兼军长(第32、第96师 第139师)
第72军,军长余锦源(第34、第122(战役中重建)、第233师(战役第二阶段归第二兵团建制)
第74军,军长邱维达(第51、第58师)
骑兵第1旅
新44军(战役中重建)
第六兵团 司令官:李延年(战役中新建兵团),下辖:
第39军,王伯勋(第103、第174师,战役中葫芦岛调来)
第54军,军长阙汉骞(第8、第198、第291师,战役中葫芦岛调来)
第96军,军长于兆龙(第141、第212师)
第99军,军长胡长青(第92、第99师)
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副司令官:黄国梁 唐云山,下辖:
第25军,军长陈士章(第40、第108、第148师)
第44军,军长王泽浚(原属第九绥区)(第150、162师)
第63军,军长林湛(第152师 第186师)
第64军,军长刘镇湘(第156、第159师)
第100军,军长周志道(第44、第66师)
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第4绥靖区改建),副司令官:田镇南 曹副林 刘汝珍,下辖:
第55军,曹福林兼军长(第29、第74、第181师)
第68军,军长刘汝珍兼军长(第81、第119、第143师)
第十二兵团(原国防部指挥,后援兵团) 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胡琏 吴绍周
下辖:
第10军,军长覃道善(第18、75、114师)
第14军,军长熊绶春(第10、第85师)
第18军,军长杨伯涛(第11、第49、第18师)
第85军,吴邵周兼军长(第23、110、216师)
第十三兵团 司令官:李弥,(淮海战场逃跑,导致黄百涛第7兵团被围),副司令官:赵季平、陈冰、李九思,下辖:
第8军,军长李弥兼(第42师、第70、第237师)
第9军,军长黄淑(第6、第116、第253师)
第115军,军长司元恺(第39、第108师)(该军11月新建调入,其中108师是起义后新建番号)
第十六兵团 司令官:孙元良,副司令官:曾甦元,下辖:
第41军,军长胡临聪(第122、124师)
第47军,军长汪匣锋(第125、127师)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周碞,副司令官:孙良城,下辖:
第4军,军长汪作华(第59、第90师)
第21军,军长王克俊(第145、146师)
第51军,军长王炎(第41、113师)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冯治安,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李文田,下辖:
第59军,军长刘振三(第38、180师)
第77军,军长王长海(第37、132师)
剿总直属部队及后援部队
第107军(剿总直属),孙良城兼军长(第260、第261师)
第66军(国防部指挥),军长罗达贤(第13、第185师)
第28军(国防部指挥),军长李浡(第52、第192师)
第20军(国防部指挥),军长杨才干(第133、第134师)
战役初期国民党军共5个兵团、3 个绥靖区(第九绥区撤销不含),共29个军,70个师。晋绥区部队
战役中连同新增加和新组建者在内,共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2个师
解放军方面,前期投入约60多万(不含后续第35军及国民党改编补充兵力)
总前委:
书记:邓小平
常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
委员: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参战人数约14万人,含军区部队约15万多)
司令员:刘伯承
政治委员:邓小平
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
副政治委员:邓子恢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参谋长:李达
副参谋长:曾希圣
供给部长:刘岱峰
第1纵队(17915人):第1旅、第2旅 第20旅
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员尹先炳、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王辉球
第2纵队(15521人):第4旅 第6旅
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纲、副司令员范朝利、副政委钟汉华、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许梦侠
第3纵队(17724人):第7旅、第8旅、第9旅
司令员陈锡联、副司令员郑国仲、刘昌义 副政委阎红彦
第4纵队(31695人):第10旅、第11旅、 第13旅 、第22旅
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参谋长王启明、 政治部主任刘有光
第6纵队(21644人):第16旅、第17旅 第18旅
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副司令员韦杰、参谋长姚继鸣、政治部主任李震
第9纵队(20775人):第26旅 第27旅
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成芳、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
第11纵队(15659人):第31旅 、第32旅
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之、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
中原军区
司令员: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副司令员:陈 毅、李先念
副政委:邓子恢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参谋长:李达
副参谋长:曾希圣
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和几个地方团(由军区副司令员张国华指挥,粟裕兼司令)
豫西军区:独立旅
陕南军区:第12旅
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
华东野战军(参战人数约36.5万人,不含第35军)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
副司令员:粟裕(陈毅不在华东野战军时任代司令员代政委)
副政委:谭震林
政治部主任:唐亮
副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后勤部部长:刘瑞龙
后勤部副部长:喻缦云
(因淮海战役的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在实际战役中,山东兵团指挥的纵队多次调整,实际战役中分成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和山东兵团指挥部,下列按指挥机构加纵队列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生病未参战)、政委谭震林(兼)、副司令员王建安、参谋长李迎希、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陈铁君
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副政委吉洛(姬鹏飞未参战)、参谋长覃健
第1纵队(25055人):第1师、第2师、第3师
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刘飞、副政委陈时夫、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翼翔、 政治部主任汤光恢
第2纵队(26405人):第4师、第5师、第6师
司令员滕海清、政委康志强、副司令员朱绍清、政治部主任邓逸凡
第3纵队(27245人):第8师、第9师
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参谋长来光祖、政治部主任刘春
第4纵队(23665人):第10师、第11师 、第12师
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副司令员卢胜、 副政委刘文学、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
第6纵队(26011人):第16师、第17师、第18师
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副司令员皮定钧、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谢胜坤
第7纵队(29010人):第19师、第20师、第21师
司令员成钧、政委赵启民、副司令员詹化雨、副政委黄火星、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张崇文
第8纵队(26874人):第22师、第23师
司令员张仁初、政委王一平、参谋长陈宏、政治部主任李耀文
第9纵队(31091人):第25师、第26师、第27师
司令员聂凤智、政委刘浩天、政治部主任仲曦东
第10纵队(29728人):第28师、第29师
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副政委肖望东、参谋长吴肃、政治部主任陈美藻
第11纵队(25029人):第31旅、第32旅、第33旅
司令员胡炳云、政委张藩、副司令员段焕竞、政治部主任惠浴宇
第12纵队(13086人):第35旅、第36旅
司令员谢振华、政委李干辉
第13纵队(26877人):第37师、第38师、第39师
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副政委、政治部主任陈华堂、参谋长黎有章
鲁中南纵队(14045人):第46师、第47师
司令员钱钧、政委傅秋涛、副司令员万春圃、副政委张雨帆、政治部主任张雄
渤海纵队(19185人):新7师、新11师
司令员袁也烈、副司令员张震球、政委周贯五
两广纵队(5515人):辖3个团
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副政委林铿云、参谋长姜茂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
特种兵纵队(11164人):炮1、2、3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
司令员兼政委陈锐霆、副政委刘述周、参谋长钟国楚韩联生
第35军(华东野战军直属部队,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第96军,淮海战役在第三阶段在宿县担任预备队,约2.2万人):第103师 第104师、第105师
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
华东军区
司令员:陈毅
政委:饶漱石
副司令员:张云逸
参谋长:陈士榘
政治部主任:舒同
副参谋长:袁仲贤、周骏鸣
政治部副主任:唐 亮、张 凯
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由军区副司令员饶子健指挥
苏北军区部队
鲁中南军区部队
华北军区
华北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第3旅
军区司令赵建明指挥
上述部队含军区部队(不含第35军)约45万多人。
淮海战役初期,吴文化第35军约2.2万人在后方整训,第三阶段时,粟裕下令第35军南下参战,在宿县集结作预备队,未参加战斗。
淮海战役自11月6日由华东野战军率先在淮海战役设定的战场发起,同时,11月5日,中原野战军会同华东野战第3纵队、两广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围歼第4晋绥区,吸引邱清泉兵团。
淮海战役消灭国民党军:第一阶段约17.8万,第二阶段约20.1万,第三阶段约17.6万。此战役,中原局、华东局共动用民工超过543万人,出动担架约20万副,运粮9.6亿斤。
中原野战军在第二阶段到底围歼了黄维兵团多少人?
华东野战军在围歼黄维兵团主要有两个时间段参战
12月3日,华野第7纵队、13纵队、特种兵纵队一部参战。
12月13日,华野增派陈士渠率第3纵队、第11纵队、炮兵一部参战。(鲁中南纵队担任预备队未参战,第11纵队北返阻援杜聿明未参战)
华野第13纵队自12月4日至12月16日参战,攻占周庄、大宋庄、小宋庄及双堆集阵地,是役汇总共消灭黄维兵团约8800人,俘虏国军第10军军长覃道善、第18军军长杨泊涛。
华野第7纵自自12月4日至12月16日参战,没有汇总消灭敌人数量,大致如下:
12月6日,完成攻击作业准备,小周庄的敌人反击被击退,杀敌百余人。大王庄的敌人反击被消灭一个连。当晚全线总攻歼敌千余人。
12月8日,第19师进攻小王庄未奏效。
12月9日,第20师对大王庄,第19师对小王庄发起进攻。大王庄全歼第18军第33团(缺1个营)。小王庄突破前沿阵地后受阻。大王庄敌军1个营反击夺回大王庄阵地。
12月10日7时许,中野第6纵队第46团奉命增援,反复争夺,敌军2个团反击也被击退。至20时,第46团第1、2、3营在华野第7纵队第59团1个营及第60团1个营的配合下攻占大王庄。小王庄国军第23师听闻大王庄失守,夜晚派人前来主动谈投降。守敌5000多人投降。
12月11日,中野第6纵队第46团撤出阵地,将大王庄阵地移交华野。
12月13日,向尖堆谷发起攻击,消灭国军第33团1个营残部及1个工兵连,俘虏120余人。
12月14日,敌军5个连反击被击退。
12月15日完成攻击准备。
12月16日攻破大小王庄、尖堆谷阵地,敌军16日晚向西北突围被友邻部队全歼。
12月13日至12月16日参战,陈士渠统一指挥南集团的华野第3、第7、第13纵队及中野第6纵队向双堆集核心阵地发起总攻。
12月13日,南集团发起总攻。
12月14日晚,中野第6纵队、华野第3纵队各一部攻占双堆集东北空投场地,歼灭国军第18师第24团全部及第8、第9团残部。
另外,华野第7纵队攻克双堆集以南尖谷堆阵地,歼敌国军第33团残部、第118师1个工兵连、1个工兵连。(此战绩与上述华野第7纵队12月13日的战绩重复)
12月15日,双堆集的敌兵团部核心阵地被全部暴露和孤立以后,剩余的敌人向西南突围,很快被全部围歼。
上述的战史的记叙是否打破了以前担任主攻消灭敌人最多的固有观念?按第二野战军战史记录,中原野战军消灭了黄维兵团约10万人,黄维兵团共约12万人,华野第13纵队消灭约8800人,华野第7纵消灭的数量不会超过华野第7纵,中原野战军的记录基本算是合理的。
双堆集围歼战解放军各纵队伤亡人数:
中野第1纵队:负伤1665人,阵亡630人
中野第2纵队:负伤594人,阵亡219人(中野第2纵队主力负责阻援)
中野第3纵队:负伤3081人,阵亡772人
中野第4纵队:负伤6827人,阵亡1853人
中野第6纵队:负伤2098人,阵亡597人
中野第9纵队:负伤3310人,阵亡1033人
中野第11纵队:负伤1488人,阵亡579人
豫皖苏军区独立旅:负伤471人,阵亡113人
陕南军区第12旅:负伤981人,阵亡475人
华野第7纵队:负伤4118人,阵亡996人
华野第13纵队:负伤1652人,阵亡252人
华野第3纵队:负伤207人,阵亡35人
总计,负伤26492人,阵亡7554人。
另外,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阻援第4绥靖区、李延年、邱清泉等兵团消灭约2.9万
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共消灭约12.9万国民党军。
中原野战军先期以劣势装备仅约12万多人就围困住了全美式装备的黄维兵团4个军11个师约12万人,这在解放战争史上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为何还会有人觉得中原野战军战力真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