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泰州文旅是哪儿冒出来的啊,跑去嘲讽长春亚泰青训收购泰州青训的表现,这操作我也是看不懂。人家亚泰请外援,你跟着起哄就算了,怎么还把自家的事情也抖出来?说什么“完全没有引入本地球员”,这话说的,好像自己多有原则似的,结果呢?点球赢了,赢得也挺磕碜的吧。
一脚一个点球,最后勉强算赢了,这胜利的滋味,真不咋地。网上那些骂声,说这事儿反映了江苏足球的困境,我觉得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本地球员缺失,这问题摆明了,青训改来改去,最后还是没改出个所以然。
你说这苏超的创造者,灵魂人物许昆林,人家是真把钱花下去了,搞了这么多年。结果现在冒出来这么一堆声音,说什么“本土化”的,十年前谁知道这词儿,谁知道要办什么苏超?当时泰州可是全国范围内淘好苗子,花心思培养的。
这十几年足球最难的时候,泰州为这些孩子付出了多少,你们看见了吗?现在孩子长大了,你们又来谈“本土化”,感情之前花的那些心思都白费了?这些孩子里面,很多都不是泰州本地的,有徐州的,有别的省的。就因为我们先发现了他们,培养了他们,他们就得一辈子属于泰州?
而且,籍贯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代表不了太多。籍贯是你爷爷那辈的根,但你现在活在哪儿,在哪儿打拼,户口在哪儿,那才真正代表你是“哪儿的人”。一帮人盯着人家的户口本较劲,这心态也太扭曲了吧。
人家花时间精力在青训上,你输了就输了,输不起就开始翻人家户口本,这算什么事儿?九年义务教育是白上了吗?
这场收购风波,点球险胜,背后折射出来的,是足球发展思路上的迷茫。一味追求“本土化”的口号,有没有想过那些多年投入的心血,那些被培养出来的球员,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们。一个地方的足球,如果连自己培养出来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不愿意给他们机会,那还谈什么未来?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抱着陈旧的观念不放,用双重标准来看待国内外的足球发展。人家西方国家怎么做的,我们不能盲目模仿,也不能因为吃过亏就因噎废食。
把目光放长远点,把心思真正花在怎么让足球健康发展上,这才是正经事。不是一句“本土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这种点球赢球后的庆幸,和背后隐藏的隐忧,是不是也太讽刺了点?
这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真的让人有点头大。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