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古墓,很多人头脑里冒出盗墓笔记、千年悬案、藏宝图。可是实际上,烟台的墓葬话题,争议更大。有学者说,这些墓是烟台的文化根,有人则反驳:花那么多钱修缮老墓,不如修路建房。你觉得墓主人的身份都查明了吗?偏偏很多墓没碑没字,主人身份连考古专家也只敢猜八成。有专家主张公开挖掘和保护,也有当地人担心祖坟被动。不仅专业人士吵,街坊邻居也都能说出一套对立观点。悬念就在这里:谁是墓主?该保护还是该发展?谁说了算?
古墓保护话题有段时间好像安静下来了。新闻报道说政府加大修缮,戚继光牌坊一到假期就有文保志愿者巡逻,局面看似一片祥和。可是,地面上平静,地下却暗流涌动。古墓被盗事件偶尔还是冒出来,像戚继光墓历史上就被多次盗掘。一些地方修了围栏,有人偷偷翻进去烧香,也有人在墓地附近随地丢烟盒。反对声音也不少:有人说,占地面积太大,影响新农村建设;也有村民担心墓葬区不好卖房。保护派认为这是民族精神的庙宇,反对派干脆点:“跟我的生活有啥关系?”这场风波,表面上平息,实际上各方暗暗较劲。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就这么过去了,突然间戚继光牌坊火了。有自媒体博主直播“探秘古墓”,瞬间点燃全网热议。大家突然追问:古墓到底是历史遗产,还是现代人的文旅爆款?戚继光之后,左懋第和毛纪墓一跃成了网红“打卡地”。文保部门紧急发布公告,禁止随意攀爬古墓和碑刻。这时才明白,之前专家埋下的悬念:墓主真正身份、墓葬背后故事、保护和开发的分歧,全部被互联网放大,变成全民参与的热点。大家开始怀疑,“保护和开发”能否两全,是不是有人借名人墓做生意?甚至网上流行:“每逢清明必吵古墓。”
热闹过后,古墓问题似乎进入新一轮困顿。保护条例一出台,游客和村民相互吐槽,有的墓葬还因开发搁置,附近村民觉得人生受限。就连文物局工作人员也感到棘手:修得太漂亮,被指责过度翻新;不修则被批“不上心”。更让人纠结的是,部分墓地文物早已丢失,剩下的石像、碑刻风化严重。大家发现,这些古墓不仅挖掘难、修缮难,文化宣传也不容易,分歧越来越明显。有人希望建文博园,有人主张保持原样。就像烟台天气,说变就变,古墓葬的局面也是时好时坏,想找统一答案还真没有。
说到古墓保护,可真是三家村的“热水壶”——外边看着热闹,里边其实乱成一锅粥。保护派动不动讲民族精神,反对方则说“看好自己的钱包”。甚至有些专家一本正经建议“要把古墓开发成景区”,结果发现游客只关心哪里好拍照,一点没在意谁是左懋第谁是戚继光。这么墓葬保护不是文物局想管就管得住,开发也不是随便搞搞就能吸引游客。最搞笑是,总有人把“守护历史”喊得震天响,现实里一遇到拆迁就把祖坟挖了。有些文物“动嘴容易动手难”,说保护,其实还是谁利益大谁说了算。假如全靠虚头巴脑的民族情怀,恐怕一些墓再过几十年只剩下照片。都说烟台古墓代表了“文化底蕴”,实际上多数人还是更关心自家门口的路好不好走。
你觉得烟台古墓到底该怎么处理?是应该像保护国宝一样“不准动”,还是开放旅游把它变成能赚钱的景区?有人说传统要守护到底,结果一遇房地产开发就没人管了;有人主张文旅结合,转头又担心名人的灵魂不得安宁。这种文化和现实的矛盾,你站哪一边?古墓保护,是民族责任还是电商营销?历史的印记,到底价值几何?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谁的观点靠谱,谁又是“盲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