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8-07 00:33 点击次数:153

朝鲜甩出警告:48小时通牒锁定美国本土,金正恩把导弹钥匙插进锁孔

8月2号,感觉是半岛局势进入下半年以来,最让人心惊肉跳的一天。一出大戏,主角是朝鲜。

整件事的引信,早就埋下了。美韩那边搞的“自由护盾”联合军演,规模大到破了纪录,连压箱底的战略核潜艇都开到了朝鲜家门口晃悠。这动作,摆明了就是极限施压。朝鲜当然不可能没反应,官方媒体一连三天痛骂美韩这是“军事挑衅”,火药味已经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然后,戏肉来了。8月2日,朝鲜外务省和人民军总参谋部,联合甩出了一份文件:一份给全世界的48小时通牒。话撂得非常狠:“将以实际行动回应任何形式的军事威胁”。这份通告,通过朝中社各种语言的频道,像病毒一样瞬间传遍全球,所有国际大媒体的手机客户端,都在疯狂弹窗。

你没看错,这就是8月2号的朝鲜,就是这么硬气。

金正恩的亲笔“王牌”

这份通牒,分量不是一般的重。文件上清清楚楚标着“最高级别军事指令”,金正恩的亲笔签名和人民军最高司令部的公章,一个都不少。

拍板的过程也极不寻常。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开了个紧急会议,7个常委,全票赞成。要知道,这种级别的命令,从2017年到现在,总共也就发过3次。每一次,都对应着一次让世界抖三抖的重大导弹发射。

命令里授权了三件大事,件件都是“王炸”:

第一,直接批准了洲际导弹的完整试射流程。什么时候打,往哪儿打,弹道怎么飞,全开了绿灯。

第二,授权人民军战略部队,立刻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这意味着,前线的部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决定怎么动手,强度多大。

第三,要求所有相关部门,马上启动“国家紧急动员机制”,保证导弹上天那段时间,后勤、安保都不能掉链子。

说白了,金正恩把发射洲际导弹的最后一把钥匙,插进了锁孔。

瞄准美国的“火星-17”

这次准备射什么?外界猜来猜去,目标基本锁定了——“火星-17”洲际弹道导弹,而且很可能是个升级版。

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射程一万五千公里,能覆盖美国本土任何一个角落。更要命的是,它能带好几个弹头,分头砸向不同目标。卫星照片已经拍到,咸镜北道的“舞水端里”发射场,燃料都加满了,好几辆移动发射车也开进了待命区。

发射方案的细节,也流出了一些。据说会用“高弹道”模式打,就是往天上打得高高的,射程控制在5000公里,故意不飞过别人的领空,算是留了点面子。但这次不只是听个响,他们还要测试新的制导系统和突防技术,目的就是验证一件事:怎么突破美国的反导系统。

美日韩的惊魂时刻

朝鲜这边一亮剑,美国、日本、韩国那边立刻炸了锅。

美军第一个坐不住。太平洋舰队的“里根”号航母战斗群,紧急掉头北上,现在离半岛东部海域不到800公里。驻韩美军的“萨德”反导系统全面开机,远在阿拉斯加的反导基地,也把戒备等级提到了最高。

韩国和日本更是乱成一团。韩国军方开了个紧急记者会,公布了一套“导弹拦截预案”,嘴上说着“我们有能力应对”,但谁都看得出那份紧张。日本防卫省也发了“弹道导弹警戒指令”,把“爱国者-3”导弹连夜部署到北海道这些关键地方。

三国的情报共享热线,现在估计烫得能煎鸡蛋。每隔15分钟,三方就要交换一次监测数据,死死盯着朝鲜的每一个小动作。

一石三鸟的盘算

金正恩这步棋,到底想干嘛?

最直接的,就是对美国的警告。朝中社的评论文章把话挑得更明:“美国要是继续在我们家门口炫耀武力,朝鲜就得让你们的本土感受一下真正的恐惧。”有专家分析,这就是要告诉美国人,我的核武器不是摆设,是真的能打到你家的。这样一来,以后要谈判,手里的筹码就重多了。

对外强硬,对内也是一针强心剂。朝鲜的电视台,这两天开始滚动播放各地群众集会的画面,支持发射导弹的人据说超过了50万。《劳动新闻》的头版社论标题就是:“团结在领袖周围,粉碎外部挑衅”。

世界吵成一锅粥

消息一出,全世界的反应也是五花八门。

一边是骂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发了个联合声明,话说得很重,“强烈反对任何加剧地区紧张的行为”。欧盟外长也跟着喊,要追加制裁,不让敏感技术流进朝鲜。

另一边是劝的。俄罗斯外交部说,“我们能理解朝鲜对自身安全环境的担忧”,呼吁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中国的表态很稳重,“坚持半岛无核化,反对任何一方激化矛盾”。

专家圈子也吵翻了天。美国智库CSIS觉得,朝鲜这次是动真格的,可能是想实战测试新型导弹。韩国国防研究院则认为,这还是老套路,先用“威慑”把气氛搞紧张,再用“谈判”换点经济上的好处。

最后,怎么看?还是粗浅三点吧。

第一,金正恩这一把,赌得有点大。半岛本来就紧绷的“威慑平衡”,会不会被这枚可能上天的导弹彻底打破?谁也说不准。

第二,是掀桌子不玩了,还是为了坐上谈判桌要个高价?如果导弹真的成功发射,朝鲜和美韩的互动方式,恐怕要彻底变天。

第三,没有第三点了。反正,这出大戏,看来才刚刚开了个头。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