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周朝的祖先,真是非常励志的故事。
周族的祖先原本住在黄土高原的西边。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他们慢慢地向东扩展,积累了强大的力量。最终,在周武王姬发的带领下,他们打败了强大的商朝,建立了周朝这个新的政权。
遗憾的是,从两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开始,大周王室就从掌控天下的主宰变成了诸侯随意使唤的“吉祥物”。这近八百年的时光里,周王室竟然没有培养出英明的君主,最终也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周朝的衰落是怎么一步步发生的呢?
这事儿得从周王室的祖先逼迫商王朝说起。
01 周王室的祖先从西向东,逐步逼近商王朝。
根据《史记》的记载,
弃,是周族历史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祖先。
据传,弃的母亲姜嫄是帝喾的第一位妻子。有一次,她在外面走时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此怀孕并生下了弃。而在另一个传说中,殷人的祖先契,则是因为他的母亲简狄吞食了一枚玄鸟的蛋而怀孕的,简狄是帝喾的第二位妻子。
根据这两个故事,商朝和周朝的祖先应该是亲戚。
从前,后稷因擅长耕种,在舜帝时被任命为司农一职,人称“后稷”。到了禹帝时,后稷依然受到重用。因此,在整个夏朝,他的后代都继续担任后稷之官。
弃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接替了他的职位。然而,这正值夏朝太康统治末期,天下动荡不安,不窋因此失去了官职,只好带领族人向西迁移,定居在戎狄部落附近。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成为了周族的领袖;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继承了他的位置。
公刘积极推广农业生产,人口逐渐增多,他还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并带领族人迁移到了豳地。
公刘离世后,经过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几代人的努力,到了公叔祖类这一代,正好是商王武丁统治的时候,这时周人的部落已经成为商朝的一个小属国了。
公叔祖类去世后,他的儿子古公亶父接任部落首领。
以前,戎狄部落经常过来骚扰周民,抢夺他们的财富。古公亶父原本想“花钱消灾”,这样他们就不会进犯了。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财物是给了戎狄,他们还要,但仍然会过来骚扰。
村里的大家伙们实在是憋不住了,决定要和戎狄决一死战!
但是古公亶父为了防止族人流血牺牲,毅然率领大家翻山越岭迁居到了周原。整个部落也因此远离了戎狄,渐渐废除了过去的习惯,开始重新生活。
他们开垦荒地,辛勤耕作,生活越来越富裕,部落的力量也越来越壮大。
古公亶父去世后,他的儿子季历继承了王位。有了足够的物资支持,季历开始扩大周部落的疆域,与西部的戎狄部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周部落的力量因此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逼近了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商王文丁也注意到了这个日益强大的部落。尽管季历仍然低姿态地向商王朝拜,还娶了商王的女子为妻,但这并没有消除商王对他的猜忌,最终还是将他软禁起来。季历绝食而死。
商朝和周朝从此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季历去世后,他的儿子姬昌接过了领导权,后来被称为周文王。
姬昌在位的50年时间里,特别尊重有才能的人,四处招揽天下的贤才。因为他品德好、人品好,很多人都愿意来投奔他,就连商朝的大臣也有人跑过来,其中就有姜子牙。不仅如此,周边的小国也纷纷归顺,认他为主。
在吸引人才的同时,姬昌还积极发展农业和经济,加强军队建设,先后征服了商朝都城附近的几个小国,如犬戎、密须等地,对商王的都城形成了包围之势,灭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商王朝在东方统治了几百年,可到了纣王当政的时候,他实行暴政,弄得国家四分五裂,眼看就要崩溃了。
商朝的大臣们看到商都越来越危险,他们向纣王报告说:
上天要结束我们殷朝的命运了……都是因为你大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自绝于天,所以天抛弃了我们……现在百姓有谁不想你灭亡呢……
他们又问:为什么老天不惩罚他们呢?为什么没有人来执行天意呢?
面对这样的危机,纣王根本就不在乎,还说:“我生下来就注定有天命吗?”
姬昌为推翻商朝做了充分准备,但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个目标,就离开了人世。
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周武王。
姬发接过了父亲的遗志,全力投入到推翻商朝的事业中。
武王攻打纣王,关键在于获得“神物”
周武王姬发接过了父亲的遗志,全力投入到推翻商朝的事业中。
现在的纣王变得更加凶狠无情,越来越多的诸侯背叛了商朝,他们纷纷劝说周武王去讨伐纣王,但周武王却说:你们不懂得天意。
直到纣王残忍地杀了大臣比干,殷朝的太师和少师带着祭祀用的器具和乐器逃到了周国,周武王才决定采取行动。
由此可见,周武王等就是用来与上天“沟通”的圣物,比如祭器和乐器,从而证明自己是“上天选定的人”。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召集军队,举行了一次誓师大会。他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罪行,强调自己是奉天命来惩罚商纣的,鼓励将士们勇敢向前,不畏艰难。
双方在牧野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商军全线崩溃,纣王逃回朝歌,周武王追至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王朝从此结束了。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大周政权。
但是,若不是纣王暴虐,失去了民心,周武王想伐纣,单凭实力的话,还是很难实现的。
周武王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借鉴了商朝的制度和文化思想,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这就是所说的“周因于殷礼”。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个广为流传的“天命论”大谬误。
统治者常常用“天命论”来解释自己的权力来源。他们认为,自己的统治是上天赋予的,是不可更改的天意。这种观念不仅让统治者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还能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让百姓觉得服从是天经地义的。简单来说,就是统治者用“老天爷的旨意”来为自己正名,让权力看起来更神圣、更不可动摇。
在西周那个时代,举行祭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在的祭祀活动与我们今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祭典特别隆重,表面上看来,祭祀的目的就是祈求上天的庇佑。
统治阶级利用这个活动来向臣民灌输“天命思想”,特别是商朝,他们变着花样将商王室的先祖与上天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强调自己是“上天之子”,从而有权发号施令。
通过祭祀活动,还能让商王朝和附属的诸侯部落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
商王借此机会告诉大家,商朝的祖先不仅是殷人的守护神,还保护着各个诸侯部落。
可以说,这种策略执行得很到位,即便周武王已经万事俱备,也不敢贸然行动,直到商朝的太师带着祭器前来投奔,才等到了这个契机。
周朝开始时,继承了殷商时代的“天命”统治思想。
比如,大周建立后,对外宣称:文王显赫,受天之佑,大命难逃。皇天将中国的疆土交付给先王管理。
又说:不是我们小国敢侵犯殷商的王位,而是天不保佑我们。
我们周朝没有违背殷商的命令,而是因为天不保佑商朝。
周朝能够取代商朝,其实是因为上天的旨意。周人只是遵从上天的安排来治理百姓,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这么做。
这种统治思想在当时确实很有效,周朝还做了一些“改良”。比如,他们把祭祀礼仪具体化了,祭器也专用化了,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天命有德”。这里的“德”指的是整个周朝,而不是周王室自己。
但是,这也为他后来的子孙埋下了隐患。
04周朝的王室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个明君。
周朝靠人打下江山,打败了商朝。但他们却把胜利归功于天意,贬低了人的作用。周朝的做法后来被很多人模仿,比如:
秦始皇曾登上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刘邦则自称是“赤帝”的后代。其他人要么拥有某种象征性的物品,要么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要么声称自己的出生预示着天命。总之,历代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可谓费尽心思。
但是,这种思想往往会影响到自己的子孙后代。
周武王攻下商朝的都城朝歌后,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宣布周朝正式接替商朝,成为新的统治者。
周朝建立之后,实施了许多稳定局面的政策,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后来,周武王根据大家的功劳进行奖励,把土地分给了有功之臣,这些人就成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创始人。
周武王离世后,他的小儿子周成王接手了王位。
刚登基的周成王遇到了商朝遗留势力的叛乱。这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出来掌权,他向王室成员、大臣和各诸侯国表明:平定叛乱是天命所归,不管是谁参与了叛乱,都要受到严惩。
虽然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但想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即便一些诸侯国实力很强,也不敢轻易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这可能也与各国之间相互牵制有关。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那时起,他们内心深处仍然认为周王室是受天命保护的。
周公还设计了一整套周礼,涵盖了道德规范、统治方式、家族关系和政权形式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全面,为周朝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为国王之后,接下来的几位分别是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厉王、共和执政、宣王、幽王。
周厉王可以算是周朝里第一个非常贪婪和凶残的国王。
他请来一个巫师从卫国来监督大家的行为和言语,一旦有人敢说不同意见,就会被处以死刑。这最终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导致了暴动,厉王也被赶出了王宫。
在历王逃跑的14年里,诸侯们轮流代理周天子的职责,这被称为“共和行政”。
历王逃到了远方,再也没有回到皇宫。
他死后,他的儿子周宣王继位。
宣王是个好打仗的人,不过他运气不太好,在一次征戎的战争中被打得惨败,很多士兵都牺牲了。他还喜欢干涉诸侯们的家事,这让诸侯们心里很不满,对他产生了怨恨。
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宫湦登上了王位,被称为周幽王。
周幽王玩火戏弄诸侯的荒唐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也让西周走向了终结。
周平王继位之后,把都城迁到了东方,从此进入了东周时期,也就是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
现在,虽然还是姬姓统治天下,但周王室已经衰落了。
春秋时期,各路诸侯开始称霸,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失去了真正的权力。
昨天的故事:默默无闻的东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