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东海,平静的海面下面暗流汹涌。钓鱼岛海域的雷达信号频繁闪烁,中日舰机之间的对峙达到十年来的最高点,任何一次失控都可能引发区域性的冲突。要是战事真的爆发,历史或许会在短短的2到3小时内完全逆转——日本退役少将矢野义昭曾预言,这三小时足以让日本陷入“三大后果”的连锁反应中。
随着现代作战形式不断演变,传统那种“打打、杀杀、夺夺”的简单、以“打”为核心的战争节奏早就被超越了。当火箭军士兵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的瞬间,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就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出去,速度超过10马赫,目标直指日本横须贺基地。整个发射到命中的时间不过十几分钟。这枚武器特别厉害,它能在接近大气层边缘的地方像水漂一样灵活变轨,不料日本那套宙斯盾系统计算拦截,瞬间变成了“没用”。紧随其后出现的,是专门为攻击舰艇设计的东风-21D,它们像精准的手术刀,直戳港口停泊的爱宕级驱逐舰。根据美军的战略模拟,一旦在前两小时内没能向日本的防空体系提供关键情报,整个“多米诺骨牌”式的防空防御网就会崩塌,彻底崩溃。
日本空自的F-15J战机还没开出跑道呢,冲绳嘉手纳基地的跑道已经被炸得满目疮痍。这还不算最狠,那是配合网络战一起来的——中国一支规模达一万人的专业网络队伍,能同步瘫痪东京的电力系统,让关东一带的黑灯瞎火,金融交易都跟着瞬间挂了。
这两三个小时的军事溃败,肯定会带来三重灾难。第一条,经济命脉被断:日本大概90%的石油都靠海上运输供应,一旦东海航线被中国潜艇封锁,丰田、本田这些生产线恐怕几天就得停摆,东京股市一天之内可能暴跌30%,这可不是说笑。第二个层面,是政治局势会像地震一样震荡:民众对政府应变能力的质疑会引发街头示威,而距离很远的关岛的美航母战斗群几乎难以及时救援,东京可能不得不转向修宪、加快扩军了。最深远的,其实在于历史叙事会被改写——那场冲突可能被定义成“反侵略的正义之战”,日本右翼也许会借机推动摆脱战后那个体系。
这次闪电战的胜负关键,不只看武器的差距,还深藏在地理的宿命里。日本列岛缺少战略纵深,核心基地和城市全都集中在沿海,弹指一挥间就能被导弹覆盖。等到东风-26把驻日美军的岩国基地列入目标时,“美日安保条约”的保障就变得摇摇欲坠。就像中途岛战役那样,只用几个小时就能左右整个太平洋的战局,而如今的技术会让战争节奏快得以分钟计数。不过,历史学者也提醒我们,战争的根源不仅仅在武器,更多的是那些未曾愈合的历史伤痕。
硝烟散去后,可能真正的赢家就是和平本身。前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曾说过,“中日必战论”纯属没有根据的说法。对于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来说,动武的成本远远高于可能得到的好处。当那2-3小时的关键时刻成为推演中的假设,也许正是两国重新坐到谈判桌前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