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到福建舰舰载机电磁弹射起降的视频,歼-15T、歼-35、空警-600轮番从甲板弹射升空,尾焰笔直刺破海天。
这不是演练,是实打实的首次全流程验证。
中国海军正式迈入电磁弹射航母时代。
滑跃起飞的辽宁舰和山东舰长期受制于物理极限。
歼-15必须在燃油与武器之间做取舍,远程任务依赖空中加油,作战弹性被死死卡住。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直接打破这一枷锁。
飞机不再靠自身动力“冲坡”,而是由电磁力瞬间加速至起飞速度。
歼-15T满油满弹起飞重量突破30吨,作战半径翻倍,打击距离轻松跨过1000公里。
这不是性能提升,是作战逻辑的重构。
歼-35成为全球首款完成电磁弹射起飞的隐身舰载战斗机。
美国福特号2017年服役至今,F-35C仍未实现稳定电磁弹射上舰。
五角大楼2024年报告承认,EMALS系统在2023年部署期间故障频发,出动效率仅达标准50%。
维修人员日日检修线圈,战机排队等待弹射。
福建舰陆基测试阶段故障率据传为1/3200,若属实,可靠性远超福特号。
The Drive战区频道直言:中国抢下了“历史性一刻”。
空警-600的起降更具战略意义。
这款33吨级固定翼预警机根本无法通过滑跃起飞。
电磁弹射赋予它升空能力,雷达覆盖范围从辽宁舰时代的数百公里跃升至上千公里。
山东舰依赖预警直升机,探测高度低、易受干扰、滞空时间短。
福建舰编队一旦配属空警-600,整个舰队获得持续、稳定、大范围的空中态势感知能力——眼睛亮了,拳头才打得准。
中美电磁弹射技术路线截然不同。
福特号采用中压交流电配合飞轮储能,储能慢、恢复周期长,连续弹射后系统需长时间“喘息”。
中国方案极可能采用中压直流加超级电容架构。
超级电容充放电响应快,能量释放精准,特别适合高强度连续作业。
更关键的是,福建舰为常规动力,却通过优化发电系统,支撑三套电磁弹射器高效运行。
这证明:电磁弹射并非核动力专属。
常规动力航母只要电力设计得当,完全可承载先进弹射系统。
法国PANG航母计划转向核动力配电磁弹射,或许正因看到中国路径的可行性。
福建舰的真正潜力藏在无人机维度。
电磁弹射对载荷重量适应性强,轻型无人机弹射效率更高。
攻击-11隐身无人机可内置导弹,执行侦察、打击甚至蜂群突防任务。
辽宁舰曾尝试舰载无人机,但受限于滑跃起飞,规模与效率极低。
福建舰则能快速连续弹射多架无人机,构建有人-无人协同打击体系。
满编状态下,福建舰或搭载24架有人战斗机、4架空警-600,其余席位由各类无人机填充。
这种混编模式将航母火力密度与任务弹性推至新高。
从2022年6月下水,到2024年5月首次海试聚焦舰体与动力,再到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海试启动电磁弹射实舰测试,福建舰节奏清晰。
2023年陆基电磁轨道已完成模型机验证,功率与稳定性达标。
东海海域的多次海试逐步从单机模拟过渡到多机协同。
9月22日三机联合起降成功,拦阻着舰精准无误——整个过程未出现明显故障。
这种稳步推进,体现的是系统工程能力,而非技术冒进。
国际反应迅速且焦虑。
日本加速评估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加装弹射器的可行性;韩国独岛舰开始研究电磁弹射升级路径;欧洲媒体直接称中国海军完成“质变”。
社交媒体上,网友对比歼-35与F-35C弹射视频,质疑福特号“八年未兑现承诺”。
有人翻出福特号早期测试中飞机卡在弹射轨道的画面,嘲讽“电磁弹射神话破灭”。
这些情绪未必客观,但真实反映了力量对比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
中国航母发展路径与美国根本不同。
美国背负蒸汽弹射历史包袱,福特号强行集成未经充分验证的子系统,导致EMALS成为软肋。
中国跳过蒸汽阶段,直攻电磁弹射,无历史负担,可采用更先进架构。
更重要的是,歼-35、空警-600、攻击-11全部国产,供应链自主可控。
F-35全球供应链屡屡延误,中国舰载机体系却不受外部掣肘。
这种全链条自主,在当今地缘环境下是绝对优势。
福建舰尚未形成完整战斗力。
舰载机飞行员训练、编队协同战术、远洋后勤保障仍需时间打磨。
极端海况下电磁弹射稳定性、高强度连续作战耐久性,有待更多实战化演练验证。
但公开演示三型飞机全流程起降,本身就是最强信心宣言——系统可靠,无需遮掩。
福建舰只是起点。
8万吨级平台、三套电磁弹射器、高发电量常规动力设计,为后续004型乃至核动力航母积累核心经验。
电磁弹射系统本身具备强升级潜力:超级电容、电力管理、控制算法均可迭代。
今日福建舰或为“初级版”,未来通过软硬件升级,弹射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福特号因架构限制,升级余地可能有限。
这种“可进化”特性,才是后发优势的真正体现。
西太平洋海上力量平衡正在被重写。
过去航母=美国,现在中国拥有全球唯二的电磁弹射航母,且在部分指标上实现反超。
从辽宁舰改装起步,到山东舰国产化尝试,再到福建舰全面自主创新,每一步都踩在工业能力与战略需求的交汇点上。
没有盲目追求吨位,没有牺牲质量赶工期,而是精准补短板。
电磁弹射曾被视为美国专属高精尖,如今中国不仅掌握,还走出自己的技术路径。
未来挑战依然严峻:舰载固定翼反潜机、电子战飞机上舰,航母编队远洋持续作战能力,高强度对抗下的生存能力……
但福建舰已将中国海军推至新起点。
这个起点,由一次次海试、一次次弹射、一次次着舰铸成。
当歼-35从福建舰甲板腾空而起,背后是十几年无数人的坚守。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一步都算数。
今天,中国航母,真的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