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总有那么一股妖风,吹得人耳朵疼:“中美要打起来,中国一小时都扛不住!”
这话喊得山响,好像嗓门大就是真理。可现实呢?真就这么脆?
咱们聊点实在的。今年最新的全球军力榜上,美国排第一,咱们第二。关键是那个指数,美国0.0744,中国0.0692。
掰着指头算算,这差距小得都能当成统计误差了。
一小时就完蛋?这话别说咱们不信,估计五角大楼自己听了都得笑出声。
五角大楼的冷汗
那些咋咋呼呼的狠话,都是媒体瞎嚷嚷,骗点击率的。真正在牌桌上的人,可不敢这么想。
特朗普政府里的那些鹰派大佬们,自己关起门来推演,结果脸都绿了。
为啥?因为他们发现,每一场模拟对华战争,美军都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这不是瞎猜,这是他们自己用超级计算机算出来的。
时代变了,打法也变了。咱们手里攥着两张王牌:高超音速导弹和反卫星武器。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仗要真打起来,美军最自豪的天基侦察和通讯系统,开场就可能被点穴。
指挥系统瞬间就成了摆设,航母编队成了没头苍蝇,这仗还怎么打?
连兰德公司这种专门给白宫出主意的智库都说了,中美开战,绝不是闪电战,而是要把双方都拖进泥潭的消耗战。
一场可能持续几年,把家底都打光的战争。
航母再多也怕菜刀
很多人就爱拿航母和飞机数量说事,觉得数字大就赢定了。
没错,美国那十一艘核动力航母,确实唬人,跟下饺子似的满世界跑。一万三千多架飞机,阵容豪华得没边。
但战争不是玩游戏,不是比谁的数据好看。
咱们虽然只有三艘航母,可辽宁舰、山东舰,还有刚下水的福建舰,配上055这种顶级带刀护卫,在家门口筑起的这道防线,谁来都得掂量掂
相关问答
问题1:文章中提到的“五角大楼的‘败仗’模拟”具体是指什么?
答:文章中提到的“五角大楼的‘败仗’模拟”是指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及其下属机构、以及一些权威智库(如兰德公司)进行的针对中美潜在军事冲突的兵棋推演(WarGame)。这些模拟推演旨在评估在特定情境下,美军对抗中国军队可能出现的结果。根据文章和一些公开报道,这些模拟的结果多次显示美军可能会在冲突中遭遇“失败”或付出惨重代价。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
地理劣势:
冲突若发生在中国周边(如台海或南海),中国拥有“主场优势”,其陆基导弹、空军和海军力量可以得到本土的全面支持,而美军则需要跨越半个地球进行力量投送,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
关键技术威慑:
中国发展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特别是高超音速导弹(如东风-17)和反舰弹道导弹(如东风-21D),对美军的航母战斗群等高价值目标构成了巨大威胁。
系统性打击:
中国的反卫星武器和网络战能力,可能在冲突初期就瘫痪或严重干扰美军依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系统,使其“致盲、致聋”。因此,文章引用这些模拟结果,是为了反驳“中国一小时都撑不了”的夸张言论,说明在专业军事分析层面,中美冲突被认为是一场势均力敌、甚至美军不占优势的复杂较量。
问题2:为什么说“战争打到最后,拼的还是综合国力和工业底蕴”?中国在这方面有何优势?
答:现代战争,尤其是大国之间的长期冲突,早已不是单纯的武器装备比拼,而是一场对国家整体实力的终极考验。“综合国力和工业底蕴”是决定战争持久力和最终胜负的关键。
综合国力
包括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口规模与素质、资源储备和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等。
工业底蕴
则是指一个国家将资源和技术转化为战争物资(武器、弹药、装备、后勤补给)的能力和效率。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世界工厂”的强大制造业: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这意味着一旦转入战时经济,中国拥有无与伦比的生产能力,可以快速、大规模地制造从基础弹药到尖端武器的几乎所有军需品,实现“武器装备管够”。
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动员潜力:
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现役军人数量全球第一,同时具备庞大的预备役和适龄兵源。这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充足,也代表着在战时可以动员大量人力投入生产、后勤和支援等各个领域。
供应链的自主与控制力: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在稀土、部分关键矿产和工业制成品领域。在战时,这种地位使得中国一方面不易被“卡脖子”,另一方面可以反过来限制对手的物资来源,对敌方经济和军事生产造成冲击。
强大的基建和后勤能力:
中国发达的高铁网络、港口和高速公路系统,为国内兵力和物资的快速调动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种强大的基建能力确保了战争后勤的效率和韧性。相比之下,美国虽然技术先进,但制造业空心化问题较为严重,许多生产线已转移至海外,战时恢复大规模工业生产需要更长时间,且其全球供应链更容易受到对手的干扰。因此,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中国的工业底蕴被认为是其重要的战略优势。
问题3:文章提到的“东风-21D”和“歼-20”在现代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
东风-21D
和
歼-20
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两款标志性装备,它们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角色,是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的核心支柱。
东风-21D(DF-21D):
角色定位:
“航母杀手”(CarrierKiller)。
核心作用:
这是一款中程反舰弹道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实战部署的此类武器。它的主要任务是在远离中国海岸的大片海域内,精确打击敌方大型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
战术价值:
它的存在迫使美军航母战斗群必须在中国海岸线以外更远的安全距离活动,大大限制了其舰载机对中国本土的打击范围和作战效能。东风-21D通过高超音速再入大气层、末端机动变轨等技术,增加了拦截难度,是一种强大的非对称威慑力量,旨在削弱美国的海上优势。
歼-20(J-20):
角色定位:
第五代隐形重型战斗机。
核心作用:
歼-20的主要任务是争夺制空权,并执行“踹门”任务。
战术价值:
争夺制空权:
凭借其优异的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先进的航电系统,歼-20可以对抗敌方的F-22、F-35等先进战机,为己方后续部队开辟安全的空中走廊。
踹门者(DoorKicker):
在冲突初期,歼-20可以利用隐身优势,渗透敌方严密的防空网络,优先打击敌方预警机、加油机、指挥中心等高价值空中和地面目标,为后续非隐身战机群的攻击扫清障碍,即所谓的“踹开大门”。
护航与猎杀:
它可以为轰炸机等重要平台提供护航,同时也能主动猎杀敌方的关键空中节点,瘫痪敌方作战体系。总而言之,东风-21D是从海上拒止敌人靠近的“长矛”,而歼-20则是从空中撕开敌人防线的“利剑”。两者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和反击体系,显著提升了中国在潜在冲突中的主动权和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