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篮球比赛的舞台上,年轻球员的成长之路向来充满变数与挑战。朱荣振,这位1999年出生、身高达2.18米的年轻中锋,其职业轨迹便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典型案例,从中我们能看到当下CBA年轻球员成长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及寻求多元成长渠道的迫切性。
朱荣振出自山东青训体系,天赋异禀的他早在2017年就入选了李楠执教的男篮集训队,同年更是代表山东男篮踏上了CBA的赛场,彼时的他年仅18岁,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视为巩晓彬的接班人。然而,现实却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在山东高速男篮,中锋位置上一直有陶汉林坐镇,朱荣振难以获得足够的上场时间来积累经验、提升自己。为了给他创造更多的成长空间,山东高速男篮先后将他租借到辽宁和四川。
租借,本应是年轻球员获得更多比赛机会、实现自我提升的途径,但对于朱荣振而言,却似乎成了在各队之间辗转的“漂泊”之旅。在租借过程中,他始终未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扎根成长。最终,年仅26岁、本应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他,却混迹于业余篮球比赛,这无疑让人感到惋惜。
无独有偶,广东宏远男篮19岁的徐昕也面临着类似的处境。本赛季,他被租借到广州男篮,年龄、位置与朱荣振基本相同。倘若广州男篮出于成绩的考量,不给徐昕充分的上场锻炼机会,那么徐昕是否会重蹈朱荣振的覆辙,在当打之年却无法在职业赛场上绽放光彩,这不得不让人忧心。
从朱荣振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CBA俱乐部在培养年轻队员时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可否认,CBA俱乐部培养年轻队员时,有些天赋出众的球员可能成长迅速,在短时间内就能崭露头角。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队员,他们的成长需要时间的打磨,需要更多的比赛机会来积累经验、提升技术。
然而,当下CBA的外援政策为4节7人制,这使得比赛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那些需要保级和争名次的球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往往更倾向于依赖外援和经验丰富的老将,年轻队员锻炼的机会依然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一批天赋略微差点的队员很难在球队站稳脚跟,长此以往,不仅浪费了球员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也对青训体系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那么,年轻球员的成长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提前寻求到海外联赛打球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海外联赛拥有更为成熟的竞技环境和培养体系,能够为年轻球员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比赛机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年轻球员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篮球理念和战术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经过更多比赛的磨炼,年轻队员才有可能打出成绩,实现自己的篮球梦想。
朱荣振的经历为CBA年轻球员的成长敲响了警钟。年轻球员的成长不能仅仅依赖于国内俱乐部的内部培养,而应积极寻求多方渠道,勇敢地走出国门,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锤炼自己,如此方能在篮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