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直言,美国如果只靠跟中国拼零和,不通过战争,可能会陷入战略陷阱。这话一听就跌破眼镜,你说不是要打吗?怎么还能出这种风?但这不是我瞎猜,是我在查资料后得出的结论。现在许多分析都在谈,美国对中国的策略不再是单纯对抗,而是一种“有限但剧烈”的博弈玩法,战线不断推远,也不断收紧。
你知道吗?根据瑞士洛桑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2023年的报告,美国国防预算依然保持在7000亿美元左右,几乎是中国同期国防开支的五倍。但是,你别以为只靠钱就能赢。美国开打对华贸易战,从2018年开始升级,关税一轮接一轮,科技限制也很厉害。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22年,美国对中国出口额缩减了约20%,而中国对美出口则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长力度逐渐缓慢。
问题在这里,少打一场正面硬仗?这是个危险信号。我反复查了行业报告、专家分析,发现美国一些战略学者们都在强调:不能只看眼前的数字,要看格局。美国的焦虑除了贸易战造成的阵痛,恐怕更多来自于对未来的担心。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在增长,2022年中国GDP已突破18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31万亿美元(依据世界银行数据)。而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提速,2023年中国金融体系开放步伐加快,外资流入增加,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不再稳固。
为什么他们说不能只零和?这就牵扯到更深的战略问题。美国担心,把自己陷在这种零和博弈里,并不一定能避免损失。你设想一下,假如两国都盯着对方,拼个你死我活,可能最终都得受伤。现在重要的不是单纯的战场比拼,而是谁能在博弈中找到突破口。美国的逻辑是,要么通过战争改变局势,要么在没有爆发全面冲突的情况下,用经济、科技、规则去牵制中国。
有人说,美国目前的对华策略其实也在“以弱胜强”,减缓中国崛起的步伐。2023年美国通过《芯片法》,向国内市场注入300亿美元补贴,限制中企在高端芯片的进口。这其实也是一种软硬结合的压力手段,更像是在和中国玩一场“持久战”——不直接开战,但你会发现,战线其实越拉越长。而且,美方还在布局“新科技战线”,不让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方面快人一步。从公开资料看,美国硅谷和欧洲科研机构的合作,被视作利用技术封锁阻断中国创新链。
但你说说,光靠压制能行吗?我看不行。人家中国也在暗暗搞自己那套“韧性”。拼命搞自主研发,国家资金支持,甚至把芯片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当你试图全部压制中国,反而让中国痛下决心走自主路线。去年国产芯片产量增长了30%以上,国内市场自己救命的能力在增强。你不能单纯用经济封锁,把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的国家逼上绝路。
这就回到我一直在琢磨的点:美国的担忧是真实的吗?还是说他们也知道,光靠零和博弈走不远?他们的算盘是控制话语权,保持所谓的“战略优势”。但实际上,如果不解决根本的问题,比如技术差距、产业链完整性,最后只能是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中逐渐落后。
我听说一些评论员说,美国的“战略误区”在于没有意识到,未来的战场可能不在硝烟里,而在全球的规则制定上。在这场“软战”里,谁控制了信息、科技、话语权,就可能占据优势。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跟跑者”,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零和”终究只会让格局变得更乱。
那句“只靠零和是不行的”,是真的。这是个血淋淋的现实——靠战争、靠封锁、靠压制,可能早就走到了极限。而真正高明的策略,或许是拼尽全力在科技创新和全球规则中争夺话语权。你觉得这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真能撑到最后吗?还是说,等到某天真赢了,才发现,自己早就把未来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