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里大学有位叫阿尼尔·辛格的教授,搞的是经济学,最近扔出来一个观点,说中国起码还得三十年,才能追得上印度。
这话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有点懵。毕竟数字摆在那儿,2023年中国GDP都过了20万亿美元了,印度是3.7万亿美元上下。这差距,怎么看也不像是三十年就能填平,更别说反超了。就连辛格教授的一些同事都私下嘀咕,觉得他这话说得有点“不过脑子”。
但你要说这完全是胡话,也不尽然。这种看起来有点“盲目自大”的论调,背后其实是印度一种挺复杂的国民心态,里头混杂着历史上的骄傲和现实里的焦虑。
要说这自信哪来的,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把时间倒回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的新中国刚成立,一穷二白。而印度那边,家底确实比我们厚实得多。
当时印度的人均GDP、发电量、铁路里程,都稳稳地压过中国一头。比如铁路,印度那时候就有超过五万公里,是中国的一倍还多。钢铁、水泥这些工业品的产量,更是中国的数倍。
加上当时国际环境对印度更有利,美苏两边都给钱给技术,让它安安稳稳搞了三个“五年计划”,工业水平在亚洲,除了日本,基本没对手。
这份家底,养出了印度精英阶层的雄心。首任总理尼赫鲁就琢磨着搞“大印度联邦”,想当亚洲老大。这种心态膨胀到极点,就是1962年,他公开讲要用武力解决中国问题。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毛主席抓准了古巴导弹危机的窗口期,决定打一场自卫反击战,说了一句“印度搞我们那么多年了,我们也该搞他一下”。这一仗把印度的锐气打掉了不少,但那份想跟中国一较高下的心思,却一直埋在心里,成了个过不去的心结。
到了今天,印度又找到了新的自信来源:人口。2023年,印度人口正式超过中国,成了世界第一。而且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平均年龄才28岁,活力十足。
在很多印度人眼里,这就是最大的“人口红利”,是未来经济起飞的燃料。他们觉得靠着这些年轻人,2030年超日本,2080年超美国,都不是梦。
但问题是,人多,就能直接变成红利吗?这中间差着一个关键环节,叫教育。
印度的识字率只有74%,这意味着还有上亿人是文盲。更要命的是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它就像个无形的天花板,把大量低种姓的人挡在了优质教育的门外。这些人就算年轻力壮,也很难成为现代工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
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很大程度上被人口质量的短板给抵消了。光有人,没有足够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把人变成人才,这“红利”终究是镜花水月。
如果说教育是软件问题,那基础设施就是硬件上的硬伤了。在这方面,中印的差距可能比GDP的差距还要直观。
到2022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17.8万公里,而印度只有1800多公里。中国的高铁网都快铺满全国了,总里程超过4.2万公里,印度的第一条高铁还在图纸和工地上反复折腾。
这种基建上的落后,直接卡住了印度发展的脖子。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运不出去,区域经济也没法有效联动。
再看产业。印度最自豪的制药业,号称“世界药房”,但主要玩的是仿制药,说白了就是复制别人的成果。让他们自己花大钱搞新药研发,他们不太愿意。而且因为质量问题,2020到2023年,印度药企被罚的次数全球第一,这名声可不太好听。
至于吸引外资,印度的营商环境、宗教习俗、卫生状况,都让不少外国公司头疼。就连他们的文化名片“宝莱坞”,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卖不动了。
说到底,一个国家想发展,光靠喊口号和某个单项优势是不行的。印度如果真想实现它的大国梦,当务之急不是隔空喊话,而是老老实实地去解决国内那些最棘手的问题。
比如怎么改革教育,怎么打破种姓的枷锁,怎么把路和桥修起来,怎么留住那些跑到美国硅谷去的精英人才。这些事,哪一件都比预测三十年后谁超过谁要来得实在。
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一个国家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沉浸在历史的荣光和虚幻的口号里,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