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证券,才是市场的真正发动机
现在,大家都爱聊什么海南自贸、福建龙头,还有电力突袭这些话题,谁都知道这波行情很热闹,我觉得,能带领大盘冲过4000点、甚至走得更远的,不会是这些短跑型的热门题材,核心动力,还是得看科技和证券这两个轮子,只有它们“齐头并进”,市场才有突破的可能,想抓住未来红利,这才是你该守的主线。
那海南、福建这些题材为啥吸睛?很简单,因为它们够新鲜,而且有政策预期,像海南大噱头就是一个“封关+免税”,所以大家涌进去炒,结果呢?大部分公司基本面撑不住,比如有的企业,四连板冲高,全靠情绪推出来,基本没实质性业绩,政策一落地,或者大家腻了,集体回调在所难免,看着风光,其实风险大得很。
再说福建,这轮领先的是平潭发展,早盘一度是高光时刻,但尾盘直接掉队,其他跟风小弟也开始迷茫,还有的直接高位十字星,很多资金见势不妙就溜了,这类地域概念盘子小,炒作只能局限在自家地盘,像是局部小高潮,吸收了一波流动性,却带不动全市场。
电力板块一天之内几十只涨停,看起来好像牛气冲天,但背后其实是资金在做跷跷板,比如有的龙头公司连续涨停,但资金反而净流出,成交量反倒缩了,这种表面热、内里空的情况,只要出现争议,就容易迅速分化,炒作结束得也快,更甭说能支撑大盘长期上涨。
我理解,大家都喜欢短平快的热钱游戏,毕竟刺激,但你仔细复盘一下,每次牛市突破,其实都离不开科技和证券这对“黄金拍档”,尤其是科技。
先聊聊科技这根“硬骨头”,其实道理也很明白,每次大盘冲关,市场情绪最容易被什么带动?答案很直白——芯片、算力、人工智能这些硬核东西,每回出现行业政策、技术突破,市场立马聚焦,像2023年大盘第一次突破4000点,其实背后逻辑很清楚,就是中芯国际、海光信息这些半导体龙头顶在前头,AI算力需求一下子爆发,再加上半导体国产化提速,资金扎堆进场,这股潮流比任何单一题材都持久。
最近科技回调,有人就觉得后劲不足,其实这叫“蓄力期”,并不是退潮,资金的短暂离开,不过是去追热点了,科技的基本逻辑没变,你新的明星如影石创新、西安奕材这些科创新股,市值稳得很,资金还是愿意长线潜伏,深科技这种老牌半导体链龙头,还是技术壁垒在手,所以真到市场分化时,科技依然会吸引大量回流资金,而不是被彻底抛弃。
如果说科技是骨架,那证券就是“软引擎”,是真的能发动市场那种,我老觉得,证券板块有一种天然的拉动能力,在全球很多成熟市场,牛市都是证券先上,证券普涨就等于市场走强发出信号,打鸡血一样刺激,最关键是,它和行情收入直接挂钩,行情走好,券商业绩爆发,业务多点开花,投资人更容易集体上车。
你看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券商自营收入已经占到44.6%,超越传统经纪业务,这变化说明券商不再是行情的“吃瓜群众”,而是直接入场操控风险的“关键先生”,国联民生、国泰海通这些巨头合并后,抗风险和话语权更强,市场只要有点风吹草动,证券尾盘的资金流入马上立竿见影,他们憋着等行情启动,时机成熟,一举把指数往上拉,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
再看看国外案例,美国科技与金融,永远是市场的双驾马车,像英伟达市值暴涨时,相关半导体基金和证券交易平台一样红火,资金就是一边倒,反观香港市场,过去几年热炒地产、国企板块,结果停滞不前,2017年-2019年,美股FAANG带着金融一起创纪录新高,这就是“1+1>2”的力量,同理,A股要跨越关键整数关,也得靠科技和证券联手。
“双轮驱动”模式还有更深的意义,证券带动资金场,能吸引增量流入,科技提升赛道预期,能推升市场估值,两条线彼此强化,形成正循环,证券资金活跃一轮,马上带动科技反弹,科技赚钱效应一放大,又反哺证券收入提升,这才是健康的市场大级别上涨逻辑,也只有这组合能带领市场突破4000点,甚至创新高。
不要被短期题材的热度迷了眼,海南预期一过,福建资金撤了,电力继续分化,剩下的只有抄底者的遗憾,时间拉长来每次重要关口突破,背后撑场面的,必然是科技和证券齐发力,那些现在守着热门投机的,也许能捞一把快钱,可是真正赚钱的,永远是提前布局核心主线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牛市巅峰,都还是回到基本面和市场激活两条线?你现在会选守科技和证券主线,还是继续追着风口题材跑?未来的红利会留给谁,值得每个人认真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