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北京,马路上的汽车还不多,但规矩还是有的。
一天,周恩来总理正坐车从中南海出发,要去北京西郊处理一件公务。
车队平稳地开着,到了动物园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眼看是绿灯,司机正准备加油门通过,可这绿灯说变就变,毫无征兆地一下就跳成了红灯。
司机反应很快,一脚刹车稳稳停住。
正当大家觉得奇怪的时候,一名执勤的交警快步走了过来,对着总理的车敬了一个标准的礼。
他不是来查车的,而是来传话的,交警说,刘少奇主席有紧急电话找您,请您立刻返回中南海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周总理听完,二话不说,马上让司机掉头返回。
一个交通信号灯,怎么就能这么巧地拦下总理的车?
这背后,其实是一群了不起的话务员,和一个叫“中南海电信局”的特殊单位。
这个故事,还得从建国初期说起。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城里的电信设备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很多线路都被战火破坏了。
中央机关要从西柏坡搬到北京,通信问题是头等大事。
最开始,中央领导落脚在香山,于是上级下达了一个死命令,必须在十几天内,在香山建起一个专用的电话局。
当时条件很艰苦,电信局的同志们和军委三局电话队的人凑在一起,没日没夜地干活。
他们找来一套德国西门子的自动交换机,只用了13天,硬是把这个香山专用局给建成了。
3月25号,中央领导们顺利进驻香山。
周总理还特地去视察了这个新电话局,他看了看自动电话,觉得不太妥当。
他说,领导们工作忙,万一没接到重要电话怎么办,而且自动拨号,也怕被特务监听,不安全。
总理的顾虑很有道理,于是大家赶紧想办法,从国民党留下的仓库里翻出来一些老式的磁石交换机,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改装,把自动的改回了全人工接线。
这样一来,所有电话都得通过话务员转接,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了。
没过多久,中央机关陆续搬进了中南海办公,香山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一个新的,更重要的中南海专用局开始筹建。
1952年,新楼盖好了,装上了新的交换机,局号定为39局。
后来,彭润田同志专门请毛主席给题个字,主席先是写了“中南海电讯局”,后来又觉得“电信局”更好,于是,“中南海电信局”这个名字就这么定了下来。
能在中南海电信局当话务员的,那可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大部分是北京本地的姑娘,政治上绝对可靠,业务能力也得顶尖。
像颜志明,她就是第一批话务员之一。
被选上的时候,领导找她谈话,约法三章:不准和任何人联系,包括父母;工作期间不准随便走动;工作上不能出任何差错,必须严守秘密。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姑娘们一听到电话那头传来毛主席、周总理的声音,心里都激动得不行。
但她们很快就调整过来,进入了工作状态。
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领导们的口音。
比如毛主席的湖南口音,有时候讲快了,真的很难听懂。
有一次,一个话务员就没听清主席的话,主席很有耐心地又慢慢重复了一遍,说要找刘少奇同志。
从那以后,姑娘们就开始苦练听力,熟悉各位领导的方言。
她们的工作,远远不止是转接电话那么简单。
她们的大脑,简直就是一部活的电话号码本,存着上千个号码。
只要说出人名,她们就能立刻想到号码,并且想办法把人找到。
她们对领导们的工作习惯了如指掌,谁的秘书是谁,谁的警卫是谁,经常和谁联系,要去哪里开会,甚至办公室的电话机放在哪个位置,她们都一清二楚。
摇电话铃也是个技术活。
她们会根据领导的距离和状态,决定摇铃的轻重长短。
比如周总理,处理的事务多,电话也多,她们就摇得轻一些,短一些,总理一听就知道是电话来了。
而毛主席有时候在深度思考问题,她们就会摇得重一点,长一点,确保主席能听到。
刘少奇主席亲切地称她们是自己的“电话秘书”,有时候会直接委托她们办一些事情。
周总理也夸她们本事大,说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女士能比得上她们,只要说出名字,就能千方百计地把人找到。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文章开头那个故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当时刘少奇主席打电话到电信局,说有急事找周总理。
话务员一查,总理的车刚出中南海,行程是保密的,只知道大概方向是去西郊。
这可怎么办?
时间紧急,话务员看着地图,根据总理出发的时间和车辆行驶的路线,迅速在脑子里计算,判断出总理的车队最有可能经过动物园附近的那个路口。
于是,她果断地拿起电话,直接打给了那个路口的交警岗亭。
她告诉交警,请马上把信号灯改成红灯,拦下总理的车队,因为有紧急公务。
这才有了开头那神奇的一幕。
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话务员们凭借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惊人的业务能力,完成的一次精准调度。
后来,随着技术发展,北京城里都用上了自动电话,甚至程控电话也普及了。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南海电信局依然坚持着人工转接的方式。
这不是因为设备落后,而是因为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打扰领导办公,也能确保每一次通话都万无一失。
到了九十年代,北京的普通老百姓想装一部电话都很难,一个申请安装的条子能被黄牛炒到很高的价钱。
而进入21世纪后,手机迅速普及,固定电话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但中南海电信局那些话务员们的故事,以及她们在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的高达98%的接通率,已经成了一个传奇。
现在我们联系一个人,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几下,非常方便。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一次重要的通话,背后都凝聚着话务员们的智慧、汗水和担当。
这种把普通工作做到极致的敬业精神,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敬。
声明: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