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古德温穿上大鲨鱼队服那张照片,我正吃着泡面呢,差点没给呛着。
就感觉,挺魔幻的。
上赛季还在咱们这儿场均轰下25.7分6篮板8助攻,把山西队扛在肩膀上往前飞的“古大神”,怎么一转眼,就成了“隔壁老王”家的了?
这事儿,比夏天的天气还变得快。
说真的,上赛季那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跟做梦一样。
咱山西队,多少年没那么风光过了?
常规赛一路狂飙,季后赛杀进前三,那会儿的太原主场,哪个对手来了不怵得慌?
杨学增指导把手里这副牌盘活了,靠的就是那几个外援兄弟。
古德温是发动机,法耶是防盗门,巴尔文是顶梁柱,仨人分工明确,愣是把一支平民球队打出了贵族的气势。
我到现在还记得,古德温一个挡拆后不看人传球,精准找到埋伏在底角的原帅,后者手起刀落,三分空心入网。
整个球馆“唰”的一声之后,是能掀翻屋顶的欢呼。
那一刻你就会觉得,篮球这玩意儿,真特么带劲。
化学反应这东西,比任何数据都来得实在。
法耶那哥们儿也逗,数据永远不显眼,可你看比赛就知道,对手的小外援只要突到禁区,一抬头看见他那张黑脸和伸出来的长胳膊,投篮的信心都得先泄一半。
可美梦总有醒的时候。
休赛期一到,人家直接釜底抽薪。
古德温不仅走了,还顺手拿了本卡塔尔护照,这操作骚得我都没看懂,直接绕开了外援限制,给上海队省了个大名额。
咱这边呢?
人财两空。
你说咱图啥?
辛辛苦苦帮你验货,最后连个“好评返现”都没有。
圈里人都说,山西队这是为了省那20%的优先续约涨薪。
听着好像挺有道理,毕竟咱不是啥豪门,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可这账越算越不对劲儿。
这哪是省钱啊,这简直是自断经脉。
一个磨合好、证明过自己的核心,其价值远不是那20%的工资能衡量的。
为了省一棵树,直接放弃了整片森林,这买卖划算吗?
这事儿在CBA已经不是新闻了。
说白了,咱山西队,还有其他几支中小球队,就扮演了一个“青训基地”的角色。
专门负责从世界各地搜罗那些有潜力但没名气的球员,给他们平台,让他们打出身价,然后眼睁睁看着那些有钱的大佬们开着豪车过来,把人接走。
整个过程,我们连个“培训费”都收不着。
这跟欧洲足坛那些“兵工厂”、“星工厂”一个道理,区别是人家卖人能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呢?
只能赚个“好眼光”的虚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球队运营问题了,这是整个CBA联赛的生态失衡。
当联赛的竞争变成了纯粹的“钞能力”比拼,那篮球本身的魅力还剩多少?
有钱的球队可以永远坐享其成,等着摘取胜利的果实,而我们这些小球队,就得年复一年地在“淘宝—培养—被挖”的死循环里挣扎。
偶尔撞大运,崛起一次,马上就会被打回原形。
说句扎心的话,这种模式,最对不起的就是球迷。
我们刚把一个外援当成自家人,刚为他学会了几句蹩脚的英文加油,结果下个赛季,他就成了对手阵中跟你“刺刀见红”的人。
这种感觉,谁经历谁知道。
我们对球队的感情,就这样被一次次地消费。
现在,新赛季眼瞅着就要来了。
没了古德温,谁来组织进攻?
没了法耶,谁来守护禁区?
又得重新开盲盒,赌下一个来的是“SSR”还是“N卡”。
这种感觉,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看着红绿灯,却不知道该往哪走。
所以啊,下赛季咱还喊“闹他”吗?
那必须喊,声儿小了都不行。
就是不知道,喊着喊着,会不会有点儿心虚,有点儿底气不足。
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