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那时候,康熙皇帝亲自带兵去打噶尔丹。噶尔丹老是找清朝的麻烦,甚至还让沙俄那边动了心思,想跟他拉关系。
噶尔丹这人,简直就是清朝版的草原霸主,他为啥能这么厉害呢?说他像成吉思汗,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噶尔丹在草原上,那真的是威名远扬,让人一听就害怕。他凭啥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其实,噶尔丹这人,有勇有谋,还特别会打仗。他带领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超强。在草原上,他东征西讨,扩张势力,让很多人都对他俯首称臣。而且,噶尔丹还特别懂得利用资源,他会联合其他部落,一起对抗敌人。这样一来,他的力量就更强大了。所以,他才能在草原上闯出一片天地,成为让人闻风丧胆的大人物。总的来说,噶尔丹这人,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他能被称为“清朝成吉思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你瞅瞅他手里头到底攥着多大一片地盘?一个活佛,居然转身变成了打仗的高手?噶尔丹这一辈子,到底是怎么过来的,咱们接着往下看。
清顺治元年那年(也就是1644年),准噶尔部落的头领巴图尔洪台吉家添了个六小子,给娃起了个名叫噶尔丹。
噶尔丹一出生,就被大家认定是明朝时期藏传佛教里一个高僧的转世,就这样,他顺利地当上了第八世活佛,特别威风。
后来,在噶尔丹爸妈点头之后,黄教的喇嘛们就领着噶尔丹踏上了去西藏的路。噶尔丹从小就聪明,念佛经也念得挺好。
噶尔丹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频繁地跑新疆那边,后来在一些地方当上了最有威望的喇嘛。
这时候,大家伙儿都不再仅仅把他看作是首领的小崽子了,而是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活佛一样供奉起来。就连他的叔叔、爷爷那些老一辈的贵族们,也都争先恐后地想要膜拜他,争着让他摸摸头,赐点福气给自己。
噶尔丹的兄弟们,他们的生活跟噶尔丹大不一样。在他们老爹走了之后,是噶尔丹的五哥僧格,接过了准噶尔部落首领这个担子。
可是,噶尔丹的其他兄弟们一个个都手握重兵,不愿听命于僧格,家里头开始闹起了矛盾。
那时候,俄国沙皇的势力已经蔓延到了蒙古各部落的边界,两边老是起摩擦。同时,清朝也已经取代了明朝,成了中原的新老大。
准噶尔部落最终决定站在清朝这边,跟沙俄对着干,但他们心里明白,自己只能当清朝的小弟。他们的长远打算是,一边依附清朝,一边还得小心提防着别被清朝给吞并了。
1670年那会儿,僧格被自家兄弟狠心地给害了。他那几个儿子现在还小得很,而僧格的其他几个兄弟呢,都卷进了那场叛乱里头。这样一来,大伙儿也只能盼着僧格的六弟噶尔丹能别再当和尚,回来主持大局了。
噶尔丹的老妈特地跑到西藏,想让她那当活佛的儿子放弃修行,回到俗世。但活佛这身份不是说当就能当的,再说噶尔丹心里只有佛法,一门心思想修成正果,对老妈让他还俗的想法根本不感兴趣。
当母亲满心失落回家时,五世达赖喇嘛,也就是噶尔丹的老师,劝说她放弃修行,回到俗世。他说有一场大难必须亲身经历,不然的话,修行之路难以圆满。
你这辈子得努力成为人间的顶尖大佬,让威名传遍东南西北四个大块地方。你得拿起武器,闯过数不清的狠战恶斗,经历一堆磨难,最后才能回到佛祖身边。别怕,听师父的话,勇往直前就对了。
噶尔丹这才恍然大悟,他这辈子注定得回归俗世了。这是他修行路上躲不过的一道难关,没办法,只能听从安排,跟着老妈回家去。
1671年,噶尔丹从和尚变回普通人后,接手了准噶尔部的头儿位置。因为他以前当过活佛,所以挺特别的,吸引了不少人跟随他,成为他的手下。
有些小部落头领因为深信活佛的力量,被噶尔丹的佛法所吸引,陆陆续续带着手下人马来归顺他。就这么几年工夫,噶尔丹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
在五年多的招兵买马后,时间来到了1676年,那会儿清朝正闹着三番之乱,噶尔丹呢,他成功摆平了家里的内讧。
那时候,其他部落瞧见噶尔丹不光能打胜仗,还擅长用佛法赢得人心,都觉得他成了个大威胁。于是,这些部落就联合起来,跟噶尔丹干了一仗。噶尔丹呢,一边在心里头念叨着佛祖保佑,一边勇猛冲杀,把对手打得节节败退,乱成一团。
最后,除了跑到青藏那边建立和硕特汗国的,还有在伏尔加河那边搞了个土尔扈特汗国的,西北剩下的地方,全都被噶尔丹给收拢过去了。
噶尔丹靠着自身的武艺和对佛法的理解,对维拉特各部来了个大变革。他大大减弱了各部首领的权力,然后让那些直接听命于他的宰桑,也就是大官们,去掌管各部的大权。
每个部族都安排了一个头人,这个头人直接归噶尔丹管。这样一来,原本松散的联盟就开始慢慢往集权帝国的方向发展了。
1678年,噶尔丹正式宣告要占地方,打算一步步占领更多地方。到了1679年,噶尔丹带着大批军队直接到了青海那边,青海的和硕特部落一看这阵仗,都赶紧向清朝求救。
甘肃的将领张勇对噶尔丹发出了警告,但噶尔丹回应说这只是部落间的内部争斗,希望清朝不要插手。清朝方面琢磨着,人家都来求援了,咱也不能袖手旁观啊,所以就没理睬噶尔丹的请求,反而继续派兵前去支援。
噶尔丹瞅了瞅情况,好言好语人家不听,硬碰硬又干不过。清朝那边兵强马壮的,这时候要是强行去征服和硕特,肯定会惹一身骚。没办法,只能先撤兵了。
1682年那会儿,噶尔丹带着大军往南冲,跟秋风扫落叶似的,一下就把叶尔羌汗国给拿下了。他随后就派了自己信得过的人去管南疆,这些人对南疆的老百姓可狠了,使劲儿压榨他们,就为了给准噶尔的扩张捞钱弄粮。
随后,噶尔丹带着他的军队朝西出发,首先把吉尔吉斯斯坦给收服了。接着,他又带着大军去攻打哈萨克汗国。哈萨克的可汗赶紧把大批军队集合起来准备迎战,但没想到,最后被噶尔丹打得一个不剩,全军覆没了。
1683年,噶尔丹又一次攻打哈萨克,哈萨克人没办法,只好向噶尔丹低头,还得给他交税。
俄国皇帝见噶尔丹势力日益壮大,成了心头大患,便接二连三地派使者去见噶尔丹,给他带去一个消息。
据说俄国人打算在远东那块地方跟清朝动手,他们盼着噶尔丹能跟清朝同时开打,两边一起上。
噶尔丹心存疑虑,于是派手下前去探听虚实,没想到真的打探到沙俄打算在远东那块地方对清朝动手。这消息让噶尔丹心里开始有些痒痒,想要有所行动了。
1688年那会儿,噶尔丹瞅着外蒙古的喀尔喀各部不顺眼,说他们在盟会上对黄教喇嘛不够敬重。于是,他就宣布喀尔喀各部的头头们成了黄教的对手。
带着三万兵马,大举进攻了早已归顺清朝的外喀尔喀各个部落。
喀尔喀各部被噶尔丹打得一败涂地,他带着三路大军,很快就占领了整个外蒙古。喀尔喀的贵族们吓得往南逃,跑到了内蒙古地界,不停地向清朝喊救命,求支援。
这时候的噶尔丹心里还盼着,清朝能跟明朝那会儿似的,对蒙古各部落间的打打杀杀不闻不问。他甚至还主动去找了一个正要去中俄边界谈判的清朝官员。
跟他说清楚,这是咱们蒙古族部落自己家里的事儿,打架也不会打到你们清朝的地盘上去,你们就别插手了。
最后,那些逃跑的贵族们聚在了内蒙古,商量好要正式归顺清朝,不再只是当个盟友,而是要变成清朝的下属。
甘愿成为清朝的附属国,一切都听清朝的指挥,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清朝能出手赶走噶尔丹。
噶尔丹跑到外蒙古,到处逮捕牧民,搞破坏,杀人放火,抢东西,打算长期霸占那片地方。到了十月,他又掉头往西,跑去了科布多,就是咱们中国和蒙古国交界的那个地方。
科布多现在成了噶尔丹东进的大后方,新疆各处不断往这儿送兵、送钱、送粮,啥物资都往科布多流。
噶尔丹的所有指令现在都是通过科布多发送到新疆,那儿已经变成了他最关键的地方。
真没料到,噶尔丹那边出乱子了,他侄子策妄竟然背叛了他,一溜烟逃到了漠北。
在噶尔丹的远行征战里,好多带兵的头头都撇下了家里的老小,跑到老远的地方。其实,不少部落心里压根儿就不想打这仗。只要有那么一两个带头的先撤了,好多蒙古头头就领着自己的人马,浩浩荡荡地回了漠北老家。
现在噶尔丹虽然手下还有好几万士兵,但粮食和草料都没了,逃兵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跑。
这下可有点难堪了,噶尔丹琢磨着,不如先把外蒙古这块地方给稳稳当当拿下,然后再回头去对付策妄。策妄这家伙虽然带着兵马跑了,但他还没敢自封为大汗,这说明事儿还有转机嘛。
粮食和草料不够用了,那当地人可就真倒霉了。噶尔丹开始向叶尼塞河那边的吉尔吉斯人要好多好多的税。
1689年,噶尔丹安排老婆带着老弱病残的人守在科布多,而他则亲自带着一万六千的精锐士兵,继续往东边打仗去了。
策妄瞅准时机,心想机会来了,二话不说就带兵直捣噶尔丹的老窝科布多。他把噶尔丹的老婆给抓了起来,能顺手牵羊的东西全给带上,然后就火速撤退了。
噶尔丹一回到科布多,当时就愣住了。他立马动手,把能用的资源都凑一块儿,打算拼一把,全押上了。
选两万精兵,直接杀进内蒙,打算打败清军后,找黄教的人来跟清朝谈判讲和,之后再收拾漠北那边也不晚。
这时候,康熙皇帝已经调派了两支大军往北方进发,打算趁着噶尔丹还没拿下内蒙古,就把他给收拾了。
1690年,清军头头“阿喇尼”觉得噶尔丹已经走到了尽头,心急立功,就带着2万清军,在“乌儿会”这个地方,主动去找噶尔丹的主力军队干架。
他压根没想到噶尔丹是豁出去了,带着不少兵马,而且士兵手里还有火枪。噶尔丹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排好队,准备迎战。
清兵在两次尝试进攻都失败后,气势明显弱了下来。就在这时,噶尔丹突然发起攻击,把清兵打得节节败退。阿喇尼只好带着剩下的士兵逃跑,结果康熙知道了这事,直接就把他撤职查办了。
然后噶尔丹继续进攻,把另一队清军也给打败了,他就在乌兰布通,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那儿安营扎寨了。这时候,噶尔丹其实心里已经开始有点慌了。
他感觉打败清军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就赶紧让跟着军队的喇嘛去找他们的线人喇嘛,打算跟清朝谈判讲和。
不过随军的喇嘛说了,现在清军丢的只是一些小部队,要是没把他们的主力给打垮,清朝的皇上估计是不会想着讲和的。
噶尔丹心里头头一回犯嘀咕,觉得这事儿不对劲,你说那两万多清军不是主力部队?
现在真是到了放手一搏的时候了,要是没法在战术上再赢几场,逼清朝议和,那我就真没后路了,只能咬紧牙关,硬上了。
随行的僧人这时候说道:大汗您别担忧,只要我们能够击败清军的主力部队一回,康熙帝定会找我们谈判,让大汗堂堂正正地管理漠北地区。
简直就是坏点子一个接一个,谁承想清军的主力部队这么快就到了。带队的清军统帅是亲王福全,而且这次清军是分成好几路大军一块儿来的,人数足足有10万之多。
因为没法儿短时间里建起堡垒,噶尔丹就让运东西的骆驼背上箱子,然后披上湿毛毡挡子弹,稳稳当当绑在地上当路障。这些骆驼排成队,就形成了一个“骆驼防线”。
鸟枪兵和长矛兵藏在骆驼背后,防备清军冲上来。噶尔丹这边呢,还是打算先守后攻,但问题是,清军那边人数可不少,足足有十万大军。
清军里头确实有不少新兵,训练不足,但他们人数众多,不怕牺牲。再说,清军还备有大炮,打算用来轰击驼城呢。
噶尔丹那边毫无悬念地被打得落花流水,他自己也丢了性命,军队伤亡特别重,最后只剩下几千号人了。噶尔丹气得脸色铁青,硬逼着几个跟军的喇嘛去清军那边谈判求和。
几个和尚没办法,只好鼓起勇气跑到清军营地谈判,跟清军头头福全说,噶尔丹保证不会再惹恼皇上。福全琢磨着,噶尔丹这家伙不是一直信佛嘛,他能派和尚来谈判,说明是真被打得害怕了,于是他就下令别打了,停了进攻。
接着,我们就跟喇嘛们一块琢磨起怎么让噶尔丹乖乖投降的办法来。喇嘛们拍胸脯保证,说噶尔丹现在已经是山穷水尽了,就等着举手投降呢。
不过,噶尔丹已经不管这几个喇嘛的死活了,他打发喇嘛们去清朝大营当使者,自己则立刻带着剩下的几千人飞快地溜了。
半道上,断后的骑兵跑回来禀报,说清军竟然不打了。噶尔丹一听,自己那边粮食都耗光了,二话不说,就让人去抢了附近蒙古部落的羊群,然后一路往北,逃到了漠北。
那时候,很多清朝的大官都信奉黄教,因此有不少人跟康熙提议,不如把噶尔丹给招安了。
康熙说,如果噶尔丹真想归顺,那就得他自个儿来参加会盟。但噶尔丹肯定不会来,康熙心里也明白,噶尔丹投降这事儿,不靠谱。
1696年,康熙皇帝决定派出9万大军,因为有了噶尔丹上次逃跑的教训,所以这次他精心策划,将军队分成了三支。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举把噶尔丹给彻底解决了。
东路军派出九千骑兵,从兴安岭那边开始行动。另一边,西路军步兵和骑兵加起来有四万六千人,他们从归化,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出发,再往宁夏方向进发,目标是漠北。
中路大军,步兵骑兵加起来三万四千人,由康熙皇帝亲自带领,他们从河北出发,一路向前,直接打到了克鲁伦河那边,那地方在蒙古国里头。
噶尔丹一听到康熙派了三路大军来围剿他,吓得不行。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琢磨了一番,觉得康熙亲自带的那中路军,估计就是来摆个架势,没啥真本事。
为了让他那条路走不通还留点希望,他们就派人出去瞎传话,讲他从俄罗斯搞来了6万火枪手,打算生擒康熙。
中路军的随行官员们心里都打起了鼓,纷纷建议康熙皇帝要么放慢脚步,要么直接撤兵,没想到却被康熙狠狠地训了一顿。噶尔丹要是说他能找来六万罗刹兵助阵,那我还能说我能请来六亿赛亚人帮忙呢,这种话谁会当真啊!
噶尔丹被逼得走投无路,他意识到,之前打败西路军和东路军根本没啥用,自己手头这点兵力根本耗不起。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尽全力击退中路军,这样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逼着手下人在中路大军到的路上弄个“驼城”来抵挡反击,可能还有点赢的希望。但噶尔丹每次刚说要建防御,手下人扭头就跑,根本没法建起来。
噶尔丹觉得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就打算赶紧收拾兵马,想趁着西路清军还没把路堵死,赶紧跑回科布多,重新整顿兵马再来过。
你还别说,真是巧了,西路清军居然不顾疲劳提前赶到了昭莫多,还早早做好了防备。噶尔丹一看这情况,干脆豁出去了,带着剩下的五千人马,直接向西路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清军一开始故意装败,把噶尔丹剩下的部队骗进了树林子里,这样一来,噶尔丹军队的鸟枪在树林里就不好排开阵势,优势也就发挥不出来了。
另一队清朝军队瞅准时机,带着骑兵绕到了噶尔丹军队后头,把那些老的老、小的小、女的弱的全给围了起来。场面一乱,噶尔丹的媳妇儿就不幸被清军给射中了,没了性命。
噶尔丹带着十几个人就开溜了,一路上他不停地喊话那些还向着他的蒙古头头们,结果又拉起了五千多号人。
大伙儿瞧瞧噶尔丹,都混到这步田地了,换做任何人都想开溜。接下来的路上,逃跑的人是一个接一个,噶尔丹心里头那点希望全灭了,也没啥招儿了。他就只能在科布多附近,带着最后那些还愿意跟着他的手下,靠打猎勉强过日子。
【总结】
1697年,原本身体硬朗的噶尔丹突然间就病倒了,一群喇嘛围在他的帐篷外面诵经求神,而噶尔丹在里面小声嘀咕着。
这时候,噶尔丹猛地瞧见前方闪耀起五彩斑斓的光芒,迷迷糊糊间,他仿佛瞅见师傅五世达赖乘着五彩云朵飘了过来。
噶尔丹这位传奇的活佛霸主,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他身边的喇嘛和手下人,把遗体给烧了,然后把骨灰带回了老家。
然而,策妄却打起了噶尔丹骨灰的主意,想拿它当礼物,跟清廷讲和,于是就把骨灰送给了康熙。
这位一代豪杰就这样平静地走了。历史从不只看结果来定英雄,看看噶尔丹这辈子,他那勇猛善斗的劲头,真是让人不得不服。他给后人留下了好多精彩的故事和创作的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