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引言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低压供电电缆作为城市电网的毛细血管,其绝缘状态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本文聚焦基于暂态地电压(TEV)技术的局放监测系统,解析其非接触式检测原理与数字化应用场景,为电力设备状态感知提供技术参考。
一、暂态地电压监测技术原理
1.1 技术起源与演进
暂态地电压技术由英国学者Dr. John Reeves于1974年提出,通过捕捉设备金属外壳的瞬态电压脉冲实现内部局放检测。国内自2023年起引入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重大活动保电中验证其可靠性。
1.2 核心物理机制
当电缆发生局部放电时,高频电磁波在金属护套内表面形成电流行波,受集肤效应影响沿内表面传播。遇到护套接缝或绝缘破损处时,电磁波穿透至外表面形成暂态地电压,由高灵敏度电容传感器捕获。该技术具备以下特性:
非接触式检测:传感器磁吸式安装,无需改造电缆结构
宽频响应:覆盖3-100MHz频段,可区分电晕放电、内部气隙放电等典型缺陷
抗干扰设计:采用差分放大与自适应滤波技术,抑制低频噪声
1.3 技术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IEC 60270:2015与国内标准GB/T 7354-2018共同构建检测基准,国家电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技术规范》明确暂态地电压判据,要求新设备交接试验局放限值≤10pC,运行中设备≤20pC。
二、系统架构与功能实现
2.1 三层分布式架构
前端感知层
特高频/超声波复合传感器:同步捕捉TEV与超声波信号,提升检测准确性
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环境参数,辅助分析局放与环境关联
中间传输层
LoRa/NB-IoT通信协议:适应电缆隧道无光环境,支持15km单跳通信
边缘计算单元:动态调整检测灵敏度,根据负荷电流实时补偿
后端平台层
智能运维平台:集成GIS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地下电缆走向与监测数据实时映射
预测性维护算法: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绝缘老化趋势预测
2.2 核心功能模块
实时监测:采集TEV幅值、脉冲频次、相位信息,建立设备健康基线
精准定位:多传感器协同,利用时差法定位局放源(误差<1m)
智能诊断:结合历史数据对比,当监测值偏离基准20%时触发预警
移动协同:运维APP推送标准检修流程及历史数据对比
三、行业应用与价值分析
技术经济性优势
安装成本:磁吸式传感器无需停电作业,单节点部署时间<30分钟
运维效率:通过动态阈值调整算法,减少满载工况下的误报率
寿命预测:基于历史数据模型,延长电缆检修周期,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四、 未来发展方向
边缘计算深化:集成AI加速芯片,实现本地特征提取与初步诊断
5G通信融合:提升数据传输带宽,支持多传感器协同计算
标准体系完善:推动暂态地电压检测技术纳入更多行业规范
结语
暂态地电压监测技术以非接触式检测、高精度定位、智能化诊断为核心,为低压电缆安全运行构建了数字化防线。随着物联网与AI技术的融合,该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电网设备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的模式转变,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