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平方公里,一个步行两小时就能绕一圈的袖珍岛国,曾经一年能靠矿石赚到上亿美元,听起来是不是像是天降横财的现实版童话?没错,这说的就是瑙鲁——一个地球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却一度被誉为“快乐岛”。它从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一夜暴富,再到如今困顿不堪,这跌宕的发展堪称南太平洋传奇。一个小岛,凭啥能翻腾出这么大动静?资源的魔力到底能实现多大的奇迹,又能埋下多大的祸根?中国人应该从瑙鲁的浮沉里看到什么警示与启示?
一边是“富裕天堂”的美好形象,一边是“灾难之地”的悲惨现实。瑙鲁的命运就像过山车,从英国流放罪犯的孤岛,到矿石遍地的座金山;从殖民压迫,到自主独立。有人说资源带来了幸福,有人说资源是最大的隐患。到底是幸运儿,还是悲剧主角?矿石发现那一刻,全球资本蜂拥而至,岛民成了“手捧金饭碗”的巨富,身体却陷入疾病和懒散的泥潭。可是好日子能一直持续吗?财富和生活的天平是否真的平等?矿山的秘密背后,还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危机?
瑙鲁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块神奇的石头买下了整个岛”。1897年,一个澳洲矿工看上了遍地发光的石块,化验发现都是肥料界的“黄金”——高品位磷酸盐。从此,瑙鲁就像打开了金库的大门,各路外国势力轮番登场,英国、德国、日本你方唱罢我登场,岛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外人敛财。等到1968年独立了,瑙鲁人终于自己做主人,国家公司管矿,出口量惊人,高福利时代一骑绝尘:学校、医院、马路、免费到家,人人有岗位,好像找到人生秘诀。家家有豪车,人有懒癌,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比比皆是。就像一个家庭忽然中彩票,全民狂欢,结果后遗症集体爆发。有人说,富得太快反而让人变懒,是不是这么回事?老百姓的日子真的有那么爽吗?底层工作人员怎么看?也有人感慨:“我们最富的时候,其实已经埋下了困境的种子。”
所有的繁荣背后都不是一帆风顺。看上去岛上人人幸福,家家都有保障,表面平静,其实风险早就在积聚。九成的人靠政府养,除了矿业没啥其他产业,大家都觉得富贵是天经地义。专家提醒,资源枯竭是早晚的事,但没人重视。国内也有反对声音:“不能靠卖矿石过日子,咱们要想长远。”可是享乐习惯一旦养成,改革没人买账。经济结构像独木桥,投资项目一个接一个出状况,肥胖病成了第一大“国病”。乐极生悲,一场危机正在酝酿。有人开始担心,瑙鲁靠资源还能撑几年?政府的赤字又该咋填补?但大部分人仍然沉浸在“老子有矿”的美梦里,说是潮水其实已经退去。
就在大家还在回味黄金时代的时候,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大反转出现了。磷酸盐矿一年不如一年,2004年后资源接近枯竭,出口量直接断崖式下跌,政府一下子陷入资金困局。什么福利都维持不了了,财政赤字飙到2.5亿美元,全岛找不到第二个像样产业。失业潮高企、健康问题爆表、社会矛盾激化,好像昨天还在开豪车,今天就要排队领救济。给大家讲个冷知识,瑙鲁瞬间成了世界洗钱天堂——没别的办法,只能靠给黑钱找“盖头”。外部援助不断被引进,甚至考虑“卖地”求生,都快丢了主权。这一切,让人不得不深思,原来资源不是“聚宝盆”,反而可能成了“烫手山芋”。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中国也只靠一两样资源,能不能撑得更久?这样的剧本如果复制在中国身上,结局又会如何?
财富归零,岛民的美梦破碎。经济困局像一层厚雾,资源已去,好日子不再,大家开始争吵:有人说该转型,有人主张继续找矿,有人甚至希望大国来接管。改革变得阻力重重,外部投资接连失败,什么“鸟粪大楼”最终沦为笑柄。连国家主权都拿出来换钱,澳大利亚的援助既送来资金,也送来“控制权”。各种利益集团分歧加深,岛民对未来困惑迷茫,和解近乎无望。社会矛盾浮出水面:一部分人怀念过去的纸醉金迷,一部分人痛斥制度已坏、贪腐横行。瑙鲁成了“警示教材”,问世间资源多寡,何处才有真正出路?
你要是只看表面,还真以为资源就是万能药。瑙鲁曾靠磷矿混得风生水起,结果把养家糊口的底子全挖完了,最后连“饭锅”都没剩下。有人鼓吹高福利是社会进步,也有人抱怨全民养懒汉,现实是一不留神全岛摘了“世界最胖”的桂冠,健康水平成了全球倒数。大家平时花钱像流水,结果经济崩盘后瞬间变穷,投资项目全没谱,还能怪谁?有人说这叫勇敢创新,其实就是“搞了个寂寞”。外援成了救命稻草,却也等于家里被人“管着”,主权慢慢失掉。今天瑙鲁最大的问题不是没钱花,而是资源玩完了还不肯换路子。数字摆在面前,教训就在脚下,就是看大家愿不愿意直面问题。还夸如果中国人不牢记多元发展,是不是也有成为下一个“后悔岛”的风险?换个脑筋“金矿”变成“铁锅”,这种反转你服吗?
如果瑙鲁靠磷矿就能走向世界巅峰,最后却连自己都养不活,这到底该怪矿石不靠谱,还是国家没规划心眼?要是中国也只靠一项资源,撑得起13亿人的生活吗?你觉得高福利国家是幸福典范,还是养懒汉的大坑?外部资本和援助能不能救得了自己家?有人说转型才是活路,有人坚持“坐吃山空”,你站哪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聊聊资源富国能不能幸福持久,这种过山车剧本你愿意复制在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