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 “网购红牛收到‘困牛’‘累牛’” 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入功能饮料,却收到外观高度相似的仿冒产品,背后折射出的仿冒商品流通、企业责任缺失及监管治理等问题,亟待深入探讨。
一、网友爆料:低价背后的 “李鬼” 饮料
据爆料网友所述,其在网上下单购买红牛饮料时,被 6 罐 12 元、单价仅 2 元的低价吸引。然而收货后发现,到手的并非预期中的红牛,而是名为 “困牛”“累牛” 的饮料。从外观来看,这些仿冒饮料采用与红牛相似的黄色罐装设计,罐身不仅印有红色牛元素图案,还标注 “Tired Bull” 字样,不仔细辨别极易混淆。
该网友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在多个网购平台搜索发现,名为 “困牛”“累牛” 的功能饮料数量众多,且商品图示显示,其包装设计均与红牛高度相似。部分销售商家还宣称,所售 “困牛”“累牛” 为资质齐全的正品维生素能量饮品,试图以 “正品” 名义掩盖仿冒本质,进一步误导消费者。
二、涉事企业与监管部门:回应态度差异显著
事件发酵后,记者针对仿冒饮料的生产源头展开调查。据产品瓶身标注信息,“困牛”“累牛” 饮料由湖北茹果人生食品有限公司委托河北华洋饮品有限公司生产制作。10 月 19 日,记者联系委托方湖北茹果人生食品有限公司,询问产品包装相似及消费者误购等核心问题时,该公司不仅未正面回应,反而态度强硬表示 “若有问题会有 110、法律和工商局管”,甚至提出 “要想采访就先给钱,不给钱就不要管” 的无理要求,回避责任的态度引发公众不满。
与之相对,监管部门的处理动作相对及时。10 月 20 日,极目新闻记者致电吴店镇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表示已接到相关投诉,正处于处理阶段;10 月 27 日,记者再次跟进时,该所回应称处理结果已上报至枣阳市市场监管局,并在平台告知消费者。但遗憾的是,工作人员强调具体回复信息属于不公开性质,仅消费者本人可查看,这一 “不公开” 的处理方式,使得公众难以知晓事件处理的核心细节,也引发了对监管透明度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生产方河北华洋饮品有限公司并非首次陷入类似争议。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此前生产的 “累牛” 饮料就曾因包装问题引发纠纷,其法定代表人更是多次因侵害商标权纠纷成为被告,不良记录频发,却仍持续参与仿冒产品生产,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可见一斑。
三、法律与品牌方:明确侵权性质,坚守维权底线
对于 “困牛”“累牛” 饮料的行为性质,法律层面已有清晰界定。湖北赋兮律师事务所律师尚满庆指出,此类产品即便可能持有自身注册商标,但包装设计与知名品牌高度相似,已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中的商标侵权。同时,仿冒包装易导致消费者误判,剥夺了消费者对商品真实信息的知情权,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为被仿冒的品牌方,全球红牛品牌及 “红牛” 商标的创始者和所有者天丝集团,在 10 月 28 日回应时明确表达了坚定态度。天丝集团表示,将对侵权行为坚持 “零容忍”,坚决保障消费者获得正品的权利;其次,将构建司法保护、行政执法、刑事打击与平台治理相结合的长效保护机制,从生产、流通等源头环节遏制侵权行为;此外,还将通过持续性的知识产权公众宣导,提升消费者对正品的辨识能力,进一步巩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
四、事件反思:仿冒乱象需多方合力破解
“困牛”“累牛” 仿冒红牛事件,并非孤立的市场个案,而是当前仿冒商品流通乱象的一个缩影。低价诱惑下,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无视知识产权与市场规则,通过 “搭便车” 的仿冒行为抢占市场;网购平台对入驻商家及商品的审核监管存在漏洞,为仿冒商品流通提供了渠道;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过于敏感,忽视对商品真伪的辨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仿冒商品的生存空间。
要破解这一乱象,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仿冒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进一步提升处理过程的透明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网购平台需强化对商品的审核把关,完善侵权商品的投诉举报与下架机制,从流通环节阻断仿冒商品传播;品牌方应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正品辨识度,并加大消费者教育力度;消费者也需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提高对仿冒商品的辨别能力,主动抵制侵权商品。只有形成多方联动的治理合力,才能切实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与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