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凌水河畔,听着潮声和讲堂的朗读声,你可能想不到,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高校,正把技术变成国家的安全带。大连理工不是喊口号的团队,是真刀真枪把问题攻克的科研群体。他们就是把纸上的方程变成能飞天下海的真东西。你要是不信,等会儿听我说。
回看历史,从1975年那次零下20℃的实验推演,到蛟龙号创下7062米世界纪录,再到C919、长征五号上刻着的精度和减重数据,都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学校在ESI排名、CAE攻关、激光焊接等领域多次领先,学科覆盖数学、力学、计算机等专业,科研成果像种子散到全国各个角落。真心的,这不是空话。就是他们干活儿就是稳。
讲点具体的激光—氩弧复热源焊接把焊接速度提到10倍、熔深翻三倍,长征火箭减重645公斤的背后,有力学、材料、热模拟的联攻关。还有深海里那个具身智能系统,能在暗流中定位避障,用算法跟物理世界打交道,听来有点玄乎,实际就是算法+传感器+控制工程的成功。反正,这是把“卡脖子”问题变成可复制能力的过程。
师资和传也是硬杠杠的样子。老一辈有王大珩、王希季、张大煜,新一代有郭旭、郭东明,他们用CA E软件、超精密加工连结工程与理论。校友保铮当年说过“我投考就是奔着大连大学去的,跟着党走。”俞鸿儒的毕业决心书里写着要把技术用在祖国建设上……这些话不是套话,是信念。就是那种读书人带着泥土味儿的决心,真心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这些变成行动。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很多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组成支教团、投身乡村振兴,用专业实测、调研改造现实。你会问,这能改变什么?可能不会立刻登上晚间新闻,或许也没法马上变成大同,但种子发芽需要时间不是吗……
夜幕下,实验楼的窗子还亮着灯,荧光映出白发研究员和熬夜学生的身影。那盏灯并不喧嚣,像是默默的誓言,把一个高校的能量传向海天、戈壁和钢铁工厂。就是这份低调和实干,构成了他们给祖国最稳重的献礼……我跟你说,真的是这样。马上,这份力量会以更多项目和成果,继续护航国家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