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我坐在书房里,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日本的法律文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我的女儿小慧在东京工作多年,前不久告诉我一个让我无法理解的消息:她的日本同事竟然和自己的表哥结婚了,而且这在日本是完全合法的。
这件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个从未深究过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东亚文化,日本和中国在血缘婚姻上的法律规定竟然如此不同?
直到我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背后隐藏着一个震撼人心的历史真相,这个真相不仅改变了我对两国文化的理解,更让我意识到法律背后那些我从未想过的深层含义。
01
这个话题的起源,要从三个月前女儿小慧的一通电话说起。
"爸,你知道吗?我的同事田中桑要结婚了,新娘是他的表妹。"小慧在电话里兴奋地分享着。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什么?表兄妹结婚?这怎么可能?日本法律不管吗?"
"爸,你想多了。在日本,表兄妹结婚是完全合法的,甚至叔侄结婚在某些情况下也是被允许的。"小慧的话让我目瞪口呆。
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大的人,我从小就被教育"同姓不婚"、"血缘关系内不能结婚"。在我的认知里,这是全世界通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
挂了电话后,我立即上网查资料。结果发现,小慧说的竟然是真的。根据日本《民法》第734条的规定,只禁止直系血亲和三等亲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但表兄妹属于四等亲,是可以合法结婚的。
这个发现让我彻夜难眠。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两个国家,在血缘婚姻问题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我又仔细查了中国的相关法律。《民法典》第1048条明确规定:"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这意味着表兄妹在中国是绝对不能结婚的,违反者不仅不能登记结婚,社会舆论也会强烈谴责。
同样是表兄妹,在日本可以堂堂正正地举办婚礼,在中国却是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禁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感到困惑不解。
02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开始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
首先让我震惊的是,我发现在中国古代,近亲结婚并不像现在这样被严格禁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联姻经常发生在血缘关系相近的家族之间。《左传》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近亲联姻案例。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这句话出自《左传》,但这里的"同姓"主要指的是同一个姓氏,而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血缘关系。在古代,不同姓氏之间即使有血缘关系,也是可以通婚的。
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发现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近亲结婚的经历。比如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就是他的远房表妹。当时这种做法被称为"亲上加亲",不仅不被反对,反而被认为是巩固家族关系的好方法。
在清朝,满族贵族之间的联姻更是经常在近亲之间进行。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通婚案例数不胜数,这被认为是保持血统纯正和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
我又查了日本的历史。在日本古代,近亲结婚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日本皇室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经常采用近亲结婚的方式。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皇室内部的近亲通婚一直是常态。
德川幕府时期,武士家族间的联姻也多采用近亲结婚,这被认为是维护家族荣誉和财产的重要手段。当时的日本社会认为,血缘关系越近的联姻,越能保证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但是,既然历史上两国都允许近亲结婚,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个问题让我更加好奇。
我发现,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两国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但选择的道路却截然不同。
03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明治维新。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西化。但在婚姻法方面,日本采取了一种很有趣的做法:他们参考了欧洲的法律体系,但并没有完全照搬。
当时的欧洲,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对近亲结婚的限制相对宽松。法国《民法典》只禁止直系血亲和二等亲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表兄妹是可以结婚的。德国的情况也类似。这种法律规定主要基于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传统。
日本在制定自己的民法时,基本上沿用了这套欧洲标准,允许四等亲以外的血亲结婚。1898年日本颁布的《民法》就确立了这个原则,这个标准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时的日本立法者认为,过分严格的血缘限制会干扰传统的家族联姻模式,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他们更倾向于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中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对近亲结婚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这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科学认知和社会改革的体现。
我查到了一些关键资料:20世纪初期,现代遗传学开始在中国传播。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通过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将优生学理念引入中国。这些科学理念对后来的婚姻法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0年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这个规定比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要严格,体现了新中国对科学理性的重视。
制定这部法律的时候,立法者参考了大量的医学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了近亲结婚对人口质量的影响。这与日本主要参考欧洲法律传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04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专门联系了几位研究法律史的教授朋友。
李教授告诉我一个让我非常震惊的事实:"其实,中国对近亲结婚的严格限制,主要是出于优生学的考虑。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非常重视人口质量问题,严禁近亲结婚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他还提到了一个我之前不知道的细节:在制定1950年《婚姻法》时,立法者参考了大量的医学研究成果。当时的医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近亲结婚会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比如说,正常情况下,某种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但在近亲结婚的后代中,这个比例可能会上升到百分之一甚至更高。"李教授解释道。
他还给我看了一些当时的会议记录。1949年底,在讨论婚姻法草案时,与会专家特别强调了近亲结婚的危害。一位医学专家在会上说:"我们不能让封建的婚姻制度继续危害我们民族的健康,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婚姻法的制定。"
而日本之所以没有采取如此严格的限制,一方面是因为明治维新时期制定的法律框架延续至今,另一方面也与日本社会的传统观念有关。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家族内部的联姻被认为是维护家族团结的重要方式。即使到了现代,这种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王教授补充说:"日本社会对个人选择的尊重程度相对较高,法律倾向于给民众更多的选择空间,只要不是直系血亲或过近的旁系血亲,法律就不会干涉。而且,日本的医疗水平相对发达,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医疗手段来控制遗传风险。"
这种不同的理念导致了两国法律的显著差异。中国选择了预防为主的策略,通过法律禁止来避免风险;日本选择了治疗为主的策略,通过医疗服务来控制风险。
05
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数据。
根据统计,在日本,表兄妹结婚的比例大约占总结婚数的1-2%,这个比例在农村地区相对较高,可以达到3-4%,在城市地区较低,通常不到1%。而且,现代日本人对表兄妹结婚的接受度也在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医学知识的普及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我找到了一项2019年的日本社会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的日本人中,有67%认为表兄妹结婚是可以接受的;40-59岁的人群中,这个比例降到了45%;而20-39岁的年轻人中,只有23%认为可以接受。
这个数据说明,即使在法律允许的日本,社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相比之下,中国自1950年《婚姻法》颁布以来,近亲结婚的比例急剧下降。到了1980年代,近亲结婚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强烈谴责的行为。
我找到了一些医学研究数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对比:
在中国,由于严格禁止近亲结婚,某些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比如,先天性聋哑的发病率,中国为万分之二点一,而在允许近亲结婚的一些国家,这个数字可以达到万分之五以上。
地中海贫血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在严格限制近亲结婚的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允许近亲结婚的地区。
但是,日本的情况又有些特殊。由于日本整体的医疗水平较高,产前检查和遗传咨询比较普及,所以即使允许表兄妹结婚,遗传疾病的实际发病率控制得还算不错。
不过,这种控制是有代价的。日本在遗传咨询和产前检查方面的投入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近亲结婚确实存在风险。
06
就在我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让我更加震惊的事情。
女儿小慧突然告诉我,她在日本的一个朋友正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这个朋友叫美惠,是中日混血,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她爱上了自己的表哥,按照日本法律,他们是可以结婚的,但是她的中国父亲坚决反对。
"爸,你说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小慧在电话里问我。
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法律角度讲,在日本,他们的结合是合法的;从感情角度讲,真爱难得;但从科学角度和中国传统观念来看,这种结合确实存在风险和道德争议。
小慧告诉我更多的细节:"美惠说,她和表哥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但是她爸爸说,如果她坚持要结婚,就和她断绝关系。她现在每天都在哭,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和道德标准,到底谁对谁错?
我开始查阅世界各国的相关法律。结果发现,这个问题在全世界都存在争议。
美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同州的法律不同。有些州如加利福尼亚、纽约完全禁止表兄妹结婚,有些州如北卡罗来纳允许但有条件限制(比如要求其中一方已经绝育),还有些州如佛罗里达、马里兰完全允许。
欧洲国家大多比较宽松,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都允许表兄妹结婚,但会要求进行遗传咨询。不过,这些国家的实际发生率都很低,通常不到1%。
伊斯兰国家的情况又不同,《古兰经》明确允许表兄妹结婚,所以在很多伊斯兰国家,这种做法不仅合法,而且相当普遍。在一些地区,表兄妹结婚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20-30%。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法律比较严格,都禁止表兄妹结婚。而印度虽然法律允许,但不同的宗教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这种全球性的差异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确实没有标准答案。
07
通过几个月的研究,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法律的制定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历史传统、科学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
中国严格禁止近亲结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是科学考虑。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近亲结婚确实会增加遗传疾病的风险。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严格限制近亲结婚是有道理的。
我查到一个数据:如果中国允许近亲结婚,按照1-2%的比例计算,每年可能会有十几万对表兄妹结婚。即使遗传疾病的发病率只增加几个百分点,也意味着每年会有数万名有遗传缺陷的新生儿。这样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
其次是社会文化因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致力于破除封建传统,而近亲结婚往往与封建家族制度联系在一起。严禁近亲结婚也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摒弃。
在旧社会,近亲结婚经常是为了保持家族财产不外流,或者加强政治联盟。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当事人的意愿,特别是女性的权利。禁止近亲结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妇女解放的体现。
最后是法律的统一性。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标准,不能像美国那样各州法律不同。统一而严格的标准有利于法律的执行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而日本允许表兄妹结婚,也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建立的法律框架,深受欧洲法的影响。当时欧洲对表兄妹结婚相对宽容,日本也沿用了这种做法。而且,这套法律体系运行了一百多年,已经深入人心,改变起来并不容易。
日本社会对个人自由选择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认为只要不是过近的血亲关系,法律就不应该过多干预个人的婚姻选择。这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日本的医疗水平和遗传咨询体系相对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遗传疾病的风险。他们认为,通过科学的医疗手段,可以在保障个人选择自由的同时,减少健康风险。
但是,我也注意到,即使在日本,这个问题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质疑现行法律的合理性。
就在我以为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女儿小慧突然给我发来了一个让我彻底震惊的消息。
她告诉我,她的那个中日混血朋友美惠,经过痛苦的纠结后,最终选择了和表哥结婚。但是,就在婚礼前的体检中,医生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爸,你知道吗?医生告诉他们,由于双方都携带同一种隐性基因,如果结婚生子,孩子患遗传疾病的概率高达25%!"
我拿着手机的手开始颤抖。这不就是中国法律严格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吗?
"然后呢?"我紧张地问。
"她现在彻底崩溃了。她爱他,但她不能承受让孩子承担这样的风险。而更让她痛苦的是,她突然意识到..."小慧的声音在电话里哽咽了。
"意识到什么?"
"她突然意识到,她爸爸的反对,中国法律的禁止,可能真的是对的。而日本法律的允许,可能...可能真的是有问题的。她现在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怎么选择。"
听到这里,我整个人都僵住了。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更震惊的还在后面。
小慧接着说:"爸,最可怕的是,医生告诉她,这种基因缺陷在日本某些地区相对集中,很可能就是因为历史上近亲结婚造成的。她现在觉得自己和表哥的爱情,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08
这个真实的案例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意识到,法律的制定不能仅仅从文化传统或个人自由的角度来考虑,科学依据和社会后果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专门联系了几位遗传学专家。
张教授是国内知名的遗传学家,他告诉我一个令人深思的数据:"在允许近亲结婚的地区,某些遗传疾病的发病率比严格禁止地区高出5-10倍。这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给整个社会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负担。"
他还给我详细解释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每个人都携带着一些隐性的致病基因,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但是如果父母双方都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孩子就有25%的概率会发病。血缘关系越近,携带相同隐性基因的概率就越高。"
张教授还提到了一个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近亲结婚不仅影响第一代,还会影响后续几代人。一些隐性遗传疾病可能会在家族中持续传播,形成恶性循环。"
这让我想起了欧洲皇室的历史。由于长期近亲通婚,很多欧洲皇室成员都患有血友病等遗传疾病。俄国末代沙皇的儿子阿列克谢就是血友病患者,这甚至影响了俄国的政治进程。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另一个典型例子。这个王朝延续了近200年的近亲通婚,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遗传缺陷。最后一位哈布斯堡国王查理二世患有多种遗传疾病,无法生育,王朝也因此灭亡。
这些历史案例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不仅是个人的,也可能是历史性的。
09
我开始重新审视日本允许表兄妹结婚的做法。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我发现日本社会内部对这个问题也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和医生开始质疑现行法律的合理性。
日本遗传学会在2018年发表过一份报告,建议政府重新考虑对近亲结婚的法律规定。报告指出,虽然表兄妹结婚在技术上属于四等亲,但从遗传学角度看,仍然存在较高的风险。
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数据:在日本某些传统的农村地区,由于历史上近亲结婚比例较高,某些罕见遗传疾病的发病率竟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关键数据:在日本农村地区,由于表兄妹结婚比例相对较高,某些遗传疾病的发病率确实高于城市地区。这个数据很少被公开讨论,但确实存在。
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中国医生告诉我:"在我的临床经验中,确实遇到过一些表兄妹结婚后生下有遗传疾病孩子的案例。虽然比例不算太高,但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且,这些家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他还提到了一个细节:"日本的医疗保险系统虽然比较完善,但对于一些罕见遗传疾病的治疗费用,个人负担仍然很重。一个患有严重遗传疾病的孩子,可能需要终身治疗,费用可以达到数千万日元。"
这让我意识到,近亲结婚的成本不仅仅是医学上的,也是经济和社会的。
我还了解到,在日本,有一些专门针对近亲结婚的遗传咨询机构。这些机构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如果近亲结婚没有风险,为什么需要专门的咨询机构呢?
10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个人自由和科学理性之间应该如何平衡?
从个人自由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选择配偶的权利,法律不应该过多干预。爱情是神圣的,只要双方真心相爱,血缘关系似乎不应该成为障碍。
美惠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和表哥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值得尊重的。如果仅仅因为血缘关系就阻止他们在一起,似乎有些残酷。
但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近亲结婚确实存在遗传风险。这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幸福,也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
当美惠发现她和表哥的孩子有25%的概率患遗传疾病时,她面临的就不仅仅是个人选择问题,而是道德责任问题。她有权利为了爱情冒险,但她有权利让无辜的孩子承担这种风险吗?
中国选择了科学理性的道路,严格禁止近亲结婚。虽然这可能限制了极少数人的选择自由,但从整体上保护了更多家庭和孩子的健康。
这让我想起了公共卫生学中的一个概念:"群体利益vs个人权利"。在面对传染病疫情时,政府有权限制个人自由来保护公众健康。近亲结婚虽然不是传染病,但其遗传风险同样具有社会性,需要从群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
日本选择了相对宽松的做法,尊重个人选择,但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和代价。这种做法的前提是,社会有能力承担这些代价,有完善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后果。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法律如此严格。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任何看起来微小的概率问题,放大到这样的人口基数上,都会变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如果中国允许近亲结婚,哪怕只有1%的人选择这样做,也意味着有数百万个家庭可能面临遗传疾病的风险。按照5%的遗传疾病增发率计算,每年可能会增加数万名有遗传缺陷的新生儿。这样的社会成本是难以承受的。
11
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允许近亲结婚的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法律。
英国虽然法律上允许表兄妹结婚,但政府在2002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近亲结婚的健康风险,并建议加强遗传咨询。报告显示,在英国的巴基斯坦移民社区中,由于近亲结婚比例较高,某些遗传疾病的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
德国也在考虑修改相关法律,增加对近亲结婚的限制。德国遗传学会在2019年发表声明,建议政府重新评估现行法律的科学性。
甚至连一些伊斯兰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沙特阿拉伯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婚前遗传检查,努力降低近亲结婚带来的健康风险。政府甚至提供免费的遗传咨询服务,鼓励民众在婚前进行基因检测。
阿联酋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措施,规定近亲结婚的夫妇必须接受强制性的遗传咨询,如果发现高风险,政府会强烈建议他们重新考虑。
这些变化说明,科学理性正在逐渐战胜传统观念,成为制定婚姻法律的主要依据。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1950年就采取严格限制近亲结婚的做法,确实是具有前瞻性的。这个决定可能在当时看起来过于严厉,但从长远来看,确实保护了数以千万计家庭的幸福。
我查到了一组对比数据:在严格禁止近亲结婚的中国,新生儿遗传疾病的发病率为2.3%;而在允许近亲结婚的一些国家,这个比例可以达到4-6%。虽然看起来差异不大,但放到中国每年1500万新生儿的基数上,就意味着每年减少了几十万有遗传缺陷的孩子。
12
现在,当我回过头来看女儿小慧朋友美惠的故事时,我有了全新的理解。
美惠最终没有和表哥结婚,不是因为法律的限制,而是因为科学的警示。她选择了理性,选择了对下一代负责,这是一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
小慧后来告诉我,美惠在做出这个决定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她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觉得为了一个不确定的风险放弃确定的爱情是不是太愚蠢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理解了自己的选择。她说:"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患上了遗传疾病,我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爱情可以是自私的,但做父母不能自私。"
现在的美惠已经和另外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性结婚了,生活很幸福。她说,虽然失去了初恋,但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法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约束,更在于保护。中国严格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保护的不仅仅是当事人,更是无数个未来的孩子和家庭。
而日本相对宽松的法律,虽然体现了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但也让一些家庭承担了本可以避免的风险和痛苦。
我想起了一句古话:"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好的法律应该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不仅仅考虑个人喜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婚姻法确实是"天下之公器",它保护的是整个民族的健康和未来。
13
在这次深入研究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在日本,年轻一代对近亲结婚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我看到一项2020年的调查显示,日本20-30岁的年轻人中,只有15%认为表兄妹结婚是可以接受的,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这个比例达到了70%。
这种代际差异说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在日本的一些网络论坛上,年轻人经常讨论这个话题。很多人表达了对现行法律的质疑,认为应该像中国一样严格限制近亲结婚。
一个日本网友写道:"我觉得中国的做法是对的,法律应该保护下一代的健康,而不是迁就成年人的任性。"
另一个网友回复:"我同意。爱情很重要,但孩子的健康更重要。我们不能因为浪漫的情感就忽视科学的警告。"
这些讨论让我看到了希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理念差异可能会逐渐缩小。
我还了解到,日本的一些医学院校已经开始在课程中加强遗传学教育,特别是关于近亲结婚风险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普及可能会对未来的法律修订产生影响。
14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研究,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和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有如此不同的规定。
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差异,更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体现:一种强调科学理性和社会整体利益,一种强调传统文化和个人选择自由。
两种做法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做法更加符合优生学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当然,我也理解日本法律的考虑。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完善的医疗体系和遗传咨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近亲结婚的风险。而且,尊重个人选择确实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但是,我仍然认为,在涉及下一代健康的问题上,科学理性应该战胜个人偏好。毕竟,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有权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正常的生活。
现在,当有人问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中国严格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是正确的,是负责任的,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
这不是文化保守,而是科学进步;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护生命;不是因循守旧,而是着眼未来。
15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让我深受触动的故事。
在研究过程中,我联系了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华裔遗传学家刘博士。她告诉我,她之所以选择遗传学专业,就是因为小时候在中国见过太多因遗传疾病而痛苦的家庭。
"我记得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夫妻是远房表兄妹。那是在1980年代,法律已经禁止了,但他们瞒着登记结婚了。结果生了三个孩子,都有智力障碍。"刘博士回忆道。
"那个母亲每天以泪洗面,她说如果当初知道会这样,她宁愿一辈子不结婚。而那个父亲则变得酗酒,家庭彻底破裂了。三个孩子最后都被送到了特殊学校,一辈子都需要别人照顾。"
这个故事让刘博士下定决心要用科学来帮助更多的家庭避免这样的悲剧。她说:"法律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不是要限制人们的自由,而是要保护那些无法保护自己的人——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
她还告诉我,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几乎没有人质疑中国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大家都觉得这是常识,是对的。反而是一些美国本土的家庭,由于法律相对宽松,有时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个对比让我更加确信,中国的法律选择是正确的。
59岁的我,通过这次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仅解答了心中的疑问,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的意义和价值。有时候,看似严厉的限制,其实是最温柔的保护。
当我们讨论中日两国在近亲结婚问题上的差异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一种优先考虑科学理性和群体利益,一种优先考虑传统文化和个人自由。
虽然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涉及下一代健康的问题上,我相信科学应该是最终的裁判。毕竟,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没有什么比一个民族的未来更珍贵。
这就是我59岁时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真正的爱,不是不顾一切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