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年,夜深人静。诸葛亮独坐军帐,烛光映照下的脸庞憔悴却坚毅。案前一封军报摊开,上面是四位将军在前线的捷报。
他轻抚胡须,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外人只知他倚重关羽、张飞这等虎将,却不知在他心中,真正能托付生死、委以重任的,是这四位鲜为人知的将领。
就连桀骜不驯的魏延,每每提及这四人,也不得不收敛锋芒,神色凝重。诸葛亮轻叹一声,思绪回到了多年前那个命运转折的时刻。
到底是何人能得武侯如此青睐?又有何等能耐让魏延都心存敬畏?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正在这星光黯淡的夜色中慢慢展开。
建安二十三年春,汉中新城。
细雨霏霏中,刘备终于在这兵家必争之地称汉中王,诸葛亮也被拜为军师将军。蜀汉的命运自此转向,诸葛亮的担子也愈加沉重。
草堂内,诸葛亮的案前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军情竹简。他的目光在竹简上扫过,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
"孔明,又熬夜了?"
刘备轻步走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清寒。诸葛亮闻声抬头,连忙起身行礼。
"主公深夜未眠,可是有心事?"
刘备摆手示意他坐下,自己也在案前坐定,目光落在那些竹简上:"这些都是各地战报?"
"正是。"诸葛亮轻抚胡须,"关将军在荆州与东吴对峙,张将军镇守永安,边境各处都有将领驻守,但我总觉得兵力分散,后继乏人。"
刘备目光一凝:"正是我所忧虑的。关羽、张飞虽是万人敌,但毕竟只有两人,蜀汉若要长治久安,光靠他们远远不够。"
"主公不必忧心,臣正在物色人才。"诸葛亮面露沉思,眼中却闪过一丝自信的光芒。
"哦?"刘备眼前一亮,"孔明已有人选?"
诸葛亮微微一笑:"蜀中虽小,却藏龙卧虎。臣近日考察了几位将领,颇有可取之处。"
"说来听听。"
诸葛亮正欲开口,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传令兵匆匆进入,跪地禀报:"报!魏延将军求见,说有紧急军情。"
刘备和诸葛亮对视一眼,不约而同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请他进来。"
片刻后,魏延大步入内,面带风尘。他朝刘备与诸葛亮行礼后,沉声道:"启禀主公、军师,我军哨探发现曹操正调集大军,疑似欲反攻汉中。"
刘备闻言色变:"可有确切情报?"
"哨探看到魏军粮草辎重已在集结,骑兵也在增援途中。"魏延眼中闪烁着战意,"末将请命,率军出击,先发制人!"
诸葛亮摇头:"不可轻动。曹操诡计多端,或许只是疑兵之计。我们才刚稳定汉中局势,不宜冒进。"
魏延面露不满:"军师,机不可失。若等魏军准备充分,我军将陷被动!"
诸葛亮不紧不慢地捋了捋胡须:"文长将军勇猛过人,但用兵之道,贵在谋定而后动。"
刘备出声调停:"孔明说得有理。文长,先加强侦查,密切关注魏军动向。同时,我们也要做好防御准备。"
魏延虽不甘心,但主公已下令,他只得应命而去。
待魏延离开,刘备叹了口气:"文长勇猛有余,但性格刚愎,终究难堪大任。"
诸葛亮若有所思:"主公,其实我军中正有几位将领,虽不如关、张二将军那般威名赫赫,但各有过人之处,正可补魏延之不足。"
"哦?究竟是谁?"刘备来了兴趣。
诸葛亮正要回答,又有传令兵进来报告,说边境急报已送到。刘备无奈地看了诸葛亮一眼:"军务繁忙,此事改日再谈。"
次日清晨,诸葛亮召集众将议事。大厅中,各位将领依次而坐。魏延因昨夜巡查防务,面带倦色,但仍坐在前排,神情傲然。
"今日召集诸位,是为讨论防御曹魏之策。"诸葛亮环视众人,目光在几位将领身上稍作停留,"魏军或有异动,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众将纷纷发言,各抒己见。魏延主张主动出击,黄忠建议严阵以待,其他将领也各有看法。就在争论不休之际,一位年约三十的将领站了起来。
"丞相,末将有一策,不知当讲不当讲。"
诸葛亮抬眼看去,此人身材魁梧,双目如电,正是近日引起他注意的将领之一——马岱。
"马将军请讲。"
马岱拱手道:"曹操虽有异动,但未必敢轻易出兵。我军可做出撤军之态,引其轻进,再伏兵山谷,一举歼灭。"
此言一出,众将哗然。魏延皱眉,正欲反驳,却见诸葛亮微微点头:"马将军所言极是,此乃奇袭之策,值得考虑。"
魏延不甘示弱:"丞相,敌军若不上当如何?我军佯装撤退,反而会让士气受挫!"
诸葛亮并未立即表态,而是问道:"诸位还有何见解?"
此时,一位面容清瘦的将领站起身来:"丞相,末将认为,马将军与魏将军之策可以结合。主力佯作撤退,引敌深入,但同时在关键隘口布下伏兵,既保全大军,又可重创敌军先锋。"
诸葛亮眼前一亮,这正是他心中所想:"廖将军所言甚合我意。"
廖化,字元伯,本为关羽部下,因智勇双全被诸葛亮看中。他虽不如关羽张飞那般威名赫赫,却有过人的战略眼光。
会议结束后,诸葛亮留下马岱和廖化,又唤来了两位年轻将领——张嶷和吴班。四人站定,等待诸葛亮指示。
"四位将军智勇兼备,乃蜀汉之栋梁。"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今日单独召见,是想听听各位对未来战局的看法。"
张嶷率先发言:"丞相,曹魏虽强,但内部矛盾重重。曹丕继位后,与曹操旧部多有隔阂。若我军出其不意,可收奇效。"
吴班紧接着说:"末将认为,我军应先稳固后方,训练精兵,待时机成熟再北伐。"
马岱则提出:"我军骑兵不足,应当招募西凉骑士,强化机动能力。"
廖化最后总结:"丞相,我军要取胜,关键在于出奇制胜,避实就虚。"
诸葛亮满意地点头,这四人各有所长,正是他所需要的将才。
"今日所议之事,暂不要外传。四位且回去准备,明日各自领命。"
四人领命而去,却不知有双冷峻的眼睛从暗处注视着一切。
魏延站在远处的回廊下,目送四人离去,眼中闪过一丝妒意。他身边的亲信低声道:"将军,诸葛军师似乎对这四人格外看重。"
魏延冷哼一声:"不过是些无名小卒,有何特别?我倒要看看,他们能有什么过人之处。"
亲信附和道:"将军乃蜀汉名将,这四人如何能与您相比?"
魏延沉默片刻,突然道:"传我命令,密切关注这四人的一举一动,我要知道诸葛亮究竟在谋划什么。"
几日后,刘备召见诸葛亮,询问军务进展。
"孔明,魏军可有新动向?"
"主公,魏军确有调动,但尚未大举进攻。我已命人严加防备,并派出哨探密切监视。"
刘备点头,忽然想起前几日未完的话题:"对了,你前日说有几位值得培养的将领,究竟是谁?"
诸葛亮沉吟片刻:"主公,臣观察许久,发现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颇为可用。"
"哦?是他们?"刘备略显惊讶,"这四人我倒是知道,但似乎并无特别之处,比起关羽、张飞如何?"
诸葛亮微微一笑:"主公,将才不能只看一时之勇。关、张二将军自然勇冠三军,但这四人却有其独到之处。"
"说来听听。"刘备来了兴趣。
"马岱精通骑战,出身西凉马氏,曾随马超投奔主公。他不仅武艺高强,更懂得战场调度,是难得的骑兵统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虽与马超有血亲之谊,却能公私分明,从无私心。"
"廖化本为关羽部下,但眼界开阔,不拘一格。他善于用兵,尤其长于奇袭,可担重任。更重要的是,他知进退,懂全局,无论何时都能保持冷静。"
"张嶷为巴西人,熟悉山地作战,其部下多为山地精兵,在复杂地形作战无人能及。他还精通少数民族语言,能协调边境各族,安定后方。"
"吴班年纪虽轻,却老成持重,善于守城固守,可为我军稳固后方之重臣。他精通阵法,布防严密,曾数次化解敌军突袭。"
刘备听罢,若有所思:"孔明慧眼识人,确实远胜于我。这四人看似平常,实则各有千秋。"
诸葛亮继续道:"更重要的是,这四人皆知进退,识大体,不像有些将领只知蛮勇,遇事争功。"
刘备心领神会,知道他指的是魏延等人。
"那依孔明之见,该如何任用这四人?"
诸葛亮早有腹案:"马岱可领骑兵,负责奇袭;廖化可为先锋,开路破敌;张嶷可镇守山地要塞,防守边境;吴班则可镇守后方重镇,确保稳固。他们四人若能密切配合,定能成为我军的一道坚实屏障。"
刘备大为赞许,当即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从此,这四位将领开始在蜀汉军中崭露头角。
数月后,魏延因军务前来拜见诸葛亮,恰巧遇到马岱等人正在与诸葛亮商议军情。
"丞相,末将有要事禀报。"魏延昂首阔步而入,却见四人已在座中,不由眉头一皱。
诸葛亮点头示意:"文长请讲。"
魏延略显不满:"此乃军国大事,是否应当私下商议?"
马岱沉声道:"魏将军,我等正在讨论防御曹魏的策略,并无机密。丞相有令,军中上下同心,有事当众共议,以集思广益。"
廖化温和地补充:"魏将军若有要事,不妨直言,我等共同商议。"
魏延冷哼一声,却不好多说什么。他环视四人,心中暗自盘算:马岱作为马超的族人,武艺高强,却性格直爽,不善隐忍;廖化表面温和,却深藏不露;张嶷精通山地战,在山林之中无人能敌;吴班年轻有为,城防坚固。这四人虽各有所长,却有一个共同点——绝对忠诚于诸葛亮。
会议结束后,魏延独自留下,向诸葛亮进言:"丞相,那四人资历尚浅,恐怕难担大任。若遇大敌,恐难以应对。"
诸葛亮微微一笑:"文长何出此言?将才非论资历,而看能力与忠诚。关、张二将军勇冠三军,但用兵之道,不仅需勇猛,更需智谋。马岱等人或许不如你们名声显赫,但各有所长,不可小觑。"
魏延语塞,只得告退。走出军帐,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
"将军,您看起来不太高兴。"他的亲信迎上来低声问道。
魏延冷笑:"诸葛亮偏心,提拔那四个无名小卒,竟然与我等并列。"
亲信附和道:"将军乃蜀汉名将,岂是那四人可比?将军若不满,何不找机会向主公直言?"
魏延摇头:"现在还不是时候。且看那四人如何表现,若有差池,我自有计较。"
这一幕被远处的廖化看在眼里。会后,他私下对马岱说:"魏将军心高气傲,怕是对丞相重用我等心存芥蒂。"
马岱点头:"此人野心勃勃,不可不防。我等只需尽忠职守,不负丞相重托即可。但也要密切关注他的动向。"
廖化叹息:"魏将军确实勇猛,但性格刚愎,恐生事端。"
马岱沉声道:"我已命人暗中监视,若有异动,立即禀报丞相。"
建兴元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拜为丞相。刘备欲迁都成都,以彰显帝王气象。迁都之际,需要安排将领镇守各地,确保平稳过渡。
刘备问诸葛亮:"孔明,你看哪些将领适合留守各要地?"
诸葛亮胸有成竹:"陛下,关将军可守荆州,张将军镇守永安,魏延守卫汉中,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则分别负责边境要塞和粮道安全。"
刘备点头,随后问道:"那四位将领,近来表现如何?"
诸葛亮面露欣慰:"陛下明鉴,那四人表现不凡。马岱在上月剿灭了一支劫掠商队的山贼,保证了粮道安全;廖化设伏击退了曹魏斥候,挫败了敌军的侦查计划;张嶷说服了山中部族归顺,扩充了我军兵源;吴班则完善了成都城防,使之固若金汤。"
刘备大为赞赏:"孔明果然慧眼识人。这四人虽默默无闻,却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叹道:"将才难得,陛下且珍惜之。这四人或许不如关、张二将军威名赫赫,但他们的价值,日后必将彰显。"
就在蜀汉朝政逐渐稳定之际,一个噩耗传来——关羽在荆州败亡,被东吴所杀。刘备悲痛欲绝,决定东征吴国,为关羽报仇。
临行前,刘备召见诸葛亮:"孔明,朕此去东征,后方就交给你了。"
诸葛亮劝道:"陛下,东吴与我国隔江相望,地势险要,不宜轻举妄动。况且,曹魏虎视眈眈,若我军主力东征,后方空虚,恐怕不妥。"
刘备摇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关羽对我如手足,此仇不报,枉为人也!孔明,你不必再劝,朕意已决。"
见刘备心意已决,诸葛亮只得应允:"陛下既决意东征,臣必全力支持。不过后方将领调遣,还请陛下准许臣自行安排。"
刘备欣然应允。诸葛亮随即安排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分守要地,确保后方稳固。
魏延闻讯,心中不满,前来请战:"丞相,末将愿随陛下东征,为关将军报仇!"
诸葛亮摇头:"文长乃国之重将,不可轻动。陛下东征,后方更需稳固,还请将军镇守汉中,防备魏军。"
魏延虽不甘心,但也无法违抗命令。他注意到马岱等四人都获得了重要任命,心中愈发不平。
"丞相为何如此看重那四人?"魏延忍不住问道。
诸葛亮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文长勇猛过人,自是国之栋梁。但治军理政,需多种人才。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各有所长,能担重任。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全局,不会为一己之私而动摇军心。"
魏延听出了弦外之音,不再多言,拱手告退。但从那一刻起,他心中的嫉妒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东征前夕,刘备在成都宫中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东征细节。诸葛亮、马岱、廖化等重要将领悉数到场。
会上,刘备问道:"孔明,东征先锋,你认为何人适合?"
众人屏息静气,都以为会是魏延或黄忠等老将。不料诸葛亮却推荐了马岱。
"陛下,马岱精通骑战,善于奇袭,可为先锋。"
刘备略感意外:"马岱资历尚浅,能胜任吗?"
马岱当即拱手请战:"陛下,末将虽资历不深,但曾随马将军南征北战,深知骑兵战术。末将愿为先锋,必不负重托!"
刘备看向诸葛亮,见他坚定点头,便应允了:"既如此,马岱为先锋,廖化为左翼,魏延镇守汉中,吴班留守成都,张嶷守卫要塞。"
此决定一出,魏延面色铁青,但碍于众人在场,不便多言。会后,他独自一人来到城墙上,望着远处的群山,眼中满是怒火。
"魏将军似乎不太高兴。"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魏延回头,见是廖化,冷笑道:"廖将军来此,是为丞相监视我吗?"
廖化摇头:"将军何出此言?我等皆为蜀汉将领,理应团结一心。"
魏延不屑道:"团结?丞相明明偏心,重用你们四人,对我却处处防备。"
廖化叹息:"将军误会了。丞相对各位将军都一视同仁,只是任用不同罢了。将军镇守汉中,乃重中之重,丞相对将军信任之深,由此可见。"
魏延冷哼一声:"好一个信任!若真信任,为何不让我随陛下东征?"
廖化正色道:"将军,陛下东征在即,后方安危至关重要。丞相让将军镇守汉中,正是因为信任将军能守住这一关键之地。若将军有二心,岂不辜负丞相期望?"
魏延被廖化一席话说得哑口无言,只得悻悻离去。
廖化望着魏延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立即去见诸葛亮,将魏延的异常行为报告。
诸葛亮听罢,沉思片刻:"文长性格刚烈,受不得半点委屈。此次未能随陛下东征,心中必有不满。你继续关注他的动向,若有异常,立即报告。"
廖化领命而去。诸葛亮独自立于灯下,长叹一声:"用人之道,难啊。"
随着东征大军的出发,诸葛亮的后方部署也开始实施。他召见吴班,详细交代城防事宜;又与张嶷商议山地防御策略;还派廖化巡视各地,确保军需供应。
魏延虽被任命为重要职位,却始终感到不被信任。他派心腹打探马岱等人的消息,发现诸葛亮与这四人往来甚密,经常深夜密议。
"丞相到底在谋划什么?"魏延心中疑惑。
一天深夜,魏延的心腹前来报告:"将军,丞相与那四人又在密议,似乎在讨论一些机密军情。"
魏延眉头紧锁:"他们说了什么?"
心腹摇头:"属下未能靠近,只见他们神情凝重,似乎在商议什么重要事项。"
魏延冷笑:"丞相如此防备我,看来是怕我功高盖主。"
心腹趁机挑拨:"将军乃蜀汉名将,丞相如此轻视,实在令人不解。"
魏延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你可知那四人的底细?"
心腹答道:"马岱是马超族人,骁勇善战;廖化本为关羽部下,谋略不凡;张嶷擅长山地战,吴班善守城池。他们四人虽各有所长,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丞相绝对忠诚。"
魏延冷哼一声:"忠诚?不过是逢迎拍马罢了。我倒要看看,他们能忠诚到几时。"
就在东征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个噩耗传来——刘备在白帝城病重。诸葛亮急忙带领众臣前往探望。
病榻前,刘备虚弱地说:"孔明,朕恐怕不久于人世了。"
诸葛亮跪地,泪眼婆娑:"陛下保重龙体,臣等尚需陛下指引。"
刘备摇头,咳嗽不止:"大势已去,朕已无遗憾。只是阿斗年幼,日后国事,就全靠你了。"
诸葛亮泪流满面,郑重承诺:"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又问:"那四位将领,可还尽心竭力?"
诸葛亮点头:"陛下放心,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皆忠心耿耿,堪当大任。"
刘备欣慰地笑了:"孔明识人,果然远胜于朕。关、张虽勇,却也有其局限。这四人或许默默无闻,却是真正的栋梁之才。他们将是你最可靠的助力。"
诸葛亮感念刘备知遇之恩,泪如雨下。
临终前,刘备将魏延等将领一一嘱咐,唯独对那四人格外放心,只说了一句:"尔等辅佐孔明,勿负朕望。"
建兴三年,刘备驾崩,刘禅继位。诸葛亮被拜为武乡侯,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朝中大臣多有不服,尤其是宦官黄皓一党,暗中使绊。此时,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成为诸葛亮最可靠的支持者。
"丞相,黄皓一党日益猖獗,不可不防。"廖化私下提醒道。
诸葛亮叹息:"先帝刚去,不宜大动干戈。且先安抚人心,徐图后计。"
马岱性格刚烈,建议立即清除奸佞,但诸葛亮摇头制止:"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不可内乱。我等当以社稷为重。"
正是这种大局观,让四人更加敬佩诸葛亮。而魏延虽然也被委以重任,却始终对诸葛亮偏重这四人心存不满。
建兴五年,诸葛亮决定北伐,为先帝报仇雪恨。他召集众将,商议军机。
"此次北伐,我军以汉中为基地,出祁山,取长安。"诸葛亮在地图上指点,"马岱领骑兵为前锋,廖化为先头部队,张嶷守卫侧翼,吴班镇守后方。"
魏延听罢,不禁皱眉:"丞相,末将才是汉中太守,理应为前锋主力!"
诸葛亮平静地看着他:"文长领主力军,为中军统帅,岂不更重要?"
魏延无言以对,但心中的芥蒂越来越深。
就在北伐前夕,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有人密谋叛乱。诸葛亮立即召集心腹将领商议对策。
"丞相,据密报,有人欲趁北伐之机作乱。"吴班禀报道。
诸葛亮沉思片刻:"可有确凿证据?"
廖化答道:"尚无直接证据,但有迹象表明,魏延可能有异心。"
马岱性情直爽:"丞相,不如直接拿下魏延,以绝后患!"
诸葛亮摇头:"兵家大事,不可轻举妄动。且魏延虽性格倔强,但未必有反心。此事需从长计议。"
张嶷提议:"丞相,不如分散魏延兵权,以防不测。"
诸葛亮沉吟许久,最终决定:"北伐军务照常进行,但需加强戒备。马岱、廖化随我出征,张嶷、吴班留守后方,密切关注魏延动向。"
北伐大军出发前,诸葛亮单独召见魏延,语重心长地说:"文长,此次北伐,全赖将军之力。"
魏延拱手道:"丞相放心,末将必不负重托。"
诸葛亮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文长勇猛过人,但用兵之道,贵在谋定而后动。切不可鲁莽行事。"
魏延心中不服,但表面上恭敬应允。
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马岱率骑兵为前锋,廖化领轻骑为侧翼,魏延统领主力居中,诸葛亮坐镇中军。
行军途中,马岱发现敌情,立即回报诸葛亮。魏延得知后,不请自来,提出自己的作战方案。
"丞相,末将认为应当直取敌军主力,一举歼灭!"
诸葛亮否决了他的提议:"敌军地势险要,不宜强攻。应当采取迂回战术,切断其粮道。"
魏延不甘心,但无法反驳。他注意到诸葛亮与马岱、廖化商议甚欢,心中愈发不满。
从那以后...
从那以后,魏延与马岱、廖化等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他暗中派人监视这四人的一举一动,想找出他们与诸葛亮密谋的证据。然而,这四人行事谨慎,始终忠于职守,让魏延无从下手。
一日,魏延在营帐外偶然听到马岱与廖化的对话。
"丞相昨夜又咳血了,恐怕身体每况愈下。"马岱忧心忡忡地说。
廖化叹息:"丞相为国操劳,耗尽心力。我等更应竭尽全力,减轻丞相负担。"
魏延闻言,若有所思。他意识到,诸葛亮的健康状况可能比外界所知的更为严重。这个秘密,或许能成为他翻盘的筹码。
诸葛亮的健康确实每况愈下。北伐途中,他日夜操劳,经常废寝忘食。只有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知道他的真实状况。
一天深夜,诸葛亮在军帐中伏案疾书,突然一阵剧烈咳嗽,鲜血染红了竹简。马岱和廖化正好前来汇报军情,见状大惊,连忙上前搀扶。
"丞相,您应当保重身体。"马岱焦急地说,"大事未成,您不可倒下。"
诸葛亮苦笑着摇头:"吾命不久矣,只愿在有生之年,完成先帝遗愿。"
廖化眼含热泪:"丞相,蜀汉上下皆仰仗您。请您多为自己想想,我等不能失去您。"
诸葛亮轻叹一声:"国事为重,个人安危算得了什么?我已将后事安排妥当,若有不测,你们四人当团结一心,辅佐姜维继续北伐大业。"
马岱和廖化对视一眼,皆是悲痛之色:"丞相万不可说这样的话,您必能长命百岁,带领我们收复中原!"
诸葛亮摇头:"生死有命,不可强求。北伐之事,不可操之过急,须徐徐图之。尤其要防备魏延,此人野心勃勃,恐生变故。"
这一幕被魏延的心腹远远看见,立即悄悄退去,回报给魏延。
魏延听完禀报,冷笑道:"丞相病重,却只告诉那四人,看来真是不把我放在眼里。"
心腹建议:"将军不妨借此机会,揭露丞相偏心之举,争取更多将领支持。"
魏延摇头:"不,此事暂不宜声张。待我想清楚如何利用这一情报,再作打算。"
北伐继续进行,军情紧急。诸葛亮强撑病体,召集众将商议攻打祁山的策略。
"敌军主力驻扎祁山,防守森严。"诸葛亮指着地图说,声音虽然虚弱,但字字铿锵,"我军应当避实就虚,攻其不备。"
马岱提议:"丞相,末将愿率轻骑绕道后方,断其退路。"
廖化补充:"我可率军佯攻正面,吸引敌军注意。"
诸葛亮点头赞许,随后看向魏延:"文长,你意下如何?"
魏延原本想反驳,但见诸葛亮面色苍白,却仍在认真征询他的意见,不禁有些动容。他改口道:"丞相之策甚合我意。末将愿统领主力,随时策应。"
诸葛亮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此甚好。各将齐心协力,必能攻克祁山。"
战事进行得异常顺利。马岱率骑兵神出鬼没,屡次切断敌军补给;廖化指挥有方,稳固前线;魏延也奋勇当先,屡立战功。
然而,诸葛亮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一天夜里,他再次咳血不止,几乎昏厥。幸好马岱及时送来军医,才使他转危为安。
醒来后,诸葛亮召见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密谈军情。
"各位,我身体每况愈下,恐怕难以支撑太久。"诸葛亮语气沉重,"若我有不测,北伐大业当如何继续?"
四人齐声道:"丞相必长命百岁,带领我们收复中原!"
诸葛亮摇头,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函:"生死有命,不可强求。我今日召集各位,是要托付后事。此乃我对后续北伐的安排,若我不在,望各位依此行事。"
马岱接过密函,双手微颤:"丞相,我等必不负重托!"
诸葛亮又道:"魏延勇猛有余,谋略不足,性格刚愎自用。若我不在,他恐生异心。望各位多加防范。"
四人同时领命:"丞相放心,我等必当谨慎应对。"
诸葛亮随后又取出四封信函,分别交给四人:"这是我对你们各自的嘱托。你们各有所长,若能团结一心,定能支撑蜀汉未来。"
四人接过信函,无不泣不成声。
这一幕恰被魏延的心腹看见,他藏在暗处,待四人离去后,立刻悄悄退出,回报给了魏延。
魏延听完禀报,勃然大怒:"果然如此!丞相竟然暗中防备我,还命那四人监视我!"
心腹煽风点火:"将军素来忠心耿耿,丞相却如此猜忌,实在令人寒心。"
魏延眼中闪过一丝阴狠:"我要知道那密函上写了什么!"
心腹迟疑道:"将军,那四人形影不离,密函必定藏得极深,恐难偷看。"
魏延咬牙切齿:"无妨,总会有机会的。待北伐结束,我定要讨个说法!"
然而,战事并未如预期顺利。敌军增援不断,蜀军粮草渐缺。诸葛亮的病情也日益加重,常在帐中吐血。
一日,马岱紧急求见:"丞相,敌军派出使者,欲与我军议和。"
诸葛亮问道:"使者何人?"
"魏国大将郭淮。"马岱答道。
诸葛亮沉思片刻:"此乃缓兵之计。不过,我军粮草不足,也可借机喘息。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众将齐聚帐中,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当前局势,最终决定暂时撤军,休整后再图北伐。
魏延大为不满:"丞相,我军正值士气高涨之时,岂可轻言撤退?"
诸葛亮神色黯然,但语气坚定:"文长,用兵之道,贵在知进退。今粮草不继,难以持久。况且,敌军援兵将至,正面交锋对我不利。撤军不是认输,而是为了再战。"
马岱、廖化等人纷纷赞同诸葛亮的决定,魏延虽心有不甘,但也无法反对。他心中暗想:"丞相病重,恐怕难以支撑下一次北伐。若他不在,我当如何自处?"
撤军途中,魏延故意落在后面,想找机会与马岱交谈。他装作若无其事地靠近马岱:"马将军,丞相身体不适,北伐恐难继续,不知将军有何打算?"
马岱警惕地看了他一眼:"丞相必能康复,北伐自当继续。魏将军何出此言?"
魏延试探道:"我只是担忧丞相健康。听闻丞相已有后事安排,不知将军可知一二?"
马岱立刻警觉起来:"丞相自有安排,将军不必多虑。若将军真为丞相着想,就应当安心镇守汉中,不要生出杂念。"
魏延闻言,知道无法套出更多信息,只得悻悻而去。马岱立即将此事告知了廖化和张嶷,三人决定轮流监视魏延的动向。
诸葛亮的病情急剧恶化。他在军帐中召见马岱等四人,交代后事:"若我不在,你们务必协助姜维继续北伐大业。魏延恐有异志,须防患于未然。"
四人泪流满面,齐声应允。诸葛亮又取出一封密函:"此乃应对魏延之策,若他有异动,你们当依此行事。"
马岱接过密函,郑重承诺:"丞相放心,我等必不负重托!"
诸葛亮虚弱地笑了:"我观你们四人,各有所长。马岱勇猛果决,廖化智谋过人,张嶷坚韧不拔,吴班忠诚可靠。若能同心协力,必能支撑蜀汉未来。你们是我最为欣赏的将领,比之关羽、张飞,毫不逊色。"
四人无不感动落泪。诸葛亮又道:"魏延虽有勇略,但性格刚愎,难堪大任。他若安分守己,你们当善待之;若有异志,不可姑息。"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他将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并留下遗命:由姜维继续北伐,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协助,共同完成收复中原的大业。
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军中一片哀恸。魏延得知自己被排除在诸葛亮的后事安排之外,怒不可遏。
"丞相如此猜忌我,我又何必效忠蜀汉?"魏延怒气冲冲地对心腹说。
心腹趁机怂恿:"将军不如自立,带领部下另谋出路。丞相已逝,谁还能制约将军?"
魏延犹豫不决:"我若反叛,天下人当如何看我?"
心腹继续怂恿:"将军若不行动,等姜维掌权,马岱等人得势,将军恐无立足之地。"
正当魏延举棋不定之际,马岱率兵前来,手持诸葛亮遗命:"奉丞相遗命,接管魏将军兵权,共同护送丞相灵柩回蜀。"
魏延勃然大怒:"丞相已逝,何人能命我交出兵权?"
马岱沉声道:"丞相临终遗命,谁敢不从?"
魏延拔剑怒吼:"我乃蜀汉名将,岂容你等小辈指手画脚?来人,给我拿下马岱!"
魏延的亲兵犹豫不前,无人敢动。魏延怒视众人:"你们都被收买了吗?还不动手!"
此时,廖化带兵赶到,张嶷、吴班也各率部队包围了魏延大营。魏延见状,知道大势已去,仓皇逃离。
马岱立即率轻骑追击,在一处山谷中追上了魏延。
"魏将军,丞相待你不薄,为何要反?"马岱厉声问道。
魏延悲愤交加:"丞相偏信你们,猜忌于我,我忠心耿耿,却落得如此下场!"
马岱摇头:"丞相洞察秋毫,早知将军有反心。正因如此,才安排我等四人防患于未然。"
魏延听罢,恍然大悟:"原来丞相早已看穿我心,怪不得如此防备。"
马岱沉声道:"丞相常言,魏将军勇猛过人,却刚愎自用,难堪大任。今日之举,正应了丞相所言。"
魏延长叹一声,知道自己已无退路,拔剑与马岱决一死战。两人战了数十回合,魏延虽勇猛,但马岱骑术精湛,又有备而来。最终,魏延不敌,被马岱一剑刺死。
马岱立于魏延尸身旁,长叹一声:"丞相早有预见,可惜将军不知悔改。"
魏延之乱平定后,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到成都。后主刘禅亲自迎接,为诸葛亮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葬礼上,刘禅问马岱:"先相临终,可有遗言?"
马岱拱手答道:"丞相遗言,望陛下任贤使能,勤政爱民。又嘱咐我等四人辅佐姜维,继续北伐大业。"
刘禅感慨万千:"先相忠心耿耿,死而后已。你们四人乃先相亲信,当继承先相遗志,不负重托。"
四人齐声应诺:"臣等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葬礼结束后,刘禅召见四人,单独询问魏延之事。
马岱将事情原委详细禀报:"魏延不服丞相遗命,欲自立为王,幸得丞相早有预见,我等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一场大乱。"
刘禅叹息:"魏延为国征战多年,何至于此?"
廖化解释道:"魏将军性格刚烈,不服管教。丞相在时,尚能约束他;丞相不在,他便露出狼子野心。"
刘禅问道:"丞相为何如此信任你们四人?"
马岱恭敬地回答:"丞相常言,治国理政,不仅需要像关、张那样的勇将,更需要能够全局考虑、忠心耿耿的将才。臣等虽不及关、张二将军威名赫赫,但始终以国事为重,不敢有半点私心。"
刘禅点头:"先相慧眼识人,果然非同寻常。你们四人虽默默无闻,却是国之栋梁。朕当重用你们,不负先相期望。"
从此,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成为蜀汉军中的中流砥柱,辅佐姜维多次北伐。他们或许不如关羽、张飞那般威名赫赫,但正是这四位将领,真正赢得了诸葛亮的欣赏与信任,甚至连桀骜不驯的魏延都对他们心存敬畏。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马岱率领骑兵,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敌军主将王双,威震敌军;廖化智勇双全,屡破敌军奇阵,成为姜维最倚重的谋士;张嶷凭借对山地战的精通,多次挫败魏军的进攻,保卫边境安全;吴班则坚守后方,确保军需供应,为前线提供坚实后盾。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九次北伐,每次都有这四人鼎力相助。他们的忠诚与才能,使得蜀汉虽国小民寡,却能在三国鼎立之局中屹立不倒多年。
有一次,姜维在北伐途中遭遇魏军伏击,危在旦夕。马岱率轻骑从侧翼突袭,解了姜维之围;廖化设计诱敌深入,一举歼灭追兵;张嶷守住山口,确保退路安全;吴班则迅速调集粮草,保障军需。姜维感慨万分:"有你们四人在,诸葛丞相虽逝,其智慧犹在。"
历史上,人们常将关羽、张飞视为蜀汉的栋梁之才,却忽略了马岱、廖化、张嶷、吴班这四位默默无闻的将领。他们或许不如关、张威名远播,却因其过人的才能和绝对的忠诚,赢得了诸葛亮的特殊器重。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姜维曾问马岱:"丞相生前,为何如此看重你们四人?"
马岱回答:"丞相曾说,将领之勇,易得;将领之智,亦可寻;将领之忠,最为难得。我等四人虽各有所长,但最令丞相看重的,是我们始终将国事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
姜维感慨道:"难怪丞相临终前,将你们四人托付给我。有你们相助,我虽不及丞相十分之一,却也能继续北伐大业。"
诸葛亮曾在一封密函中写道:"治国理政,不仅需要关、张这样的虎将,更需要马岱、廖化、张嶷、吴班这样的将才。他们或许不显山露水,却是真正的国之栋梁。"这四位将领,正是诸葛亮慧眼识珠,从众多将领中发掘出的真正栋梁之才,也是他留给蜀汉的最宝贵财富。
后世史书虽少有记载,但在蜀汉军中,这四人的威望丝毫不逊于关羽、张飞。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战绩,却有默默支撑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忠诚。正如诸葛亮所言:"治国如同建屋,关羽、张飞如同栋梁,而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则如同基石,虽不为人所见,却是最为关键的所在。"
在蜀汉最后的日子里,这四人仍然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刻。当钟会、邓艾率军攻入蜀地,刘禅投降之际,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仍在前线奋战,试图挽回败局。他们最终或战死沙场,或被迫投降,但他们的忠诚与勇气,已经铭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诸葛亮一生识人无数,而马岱、廖化、张嶷、吴班四人,正是他真正欣赏和信任的大将。
他们或许不如关羽张飞那般威名远播,却以其过人的才能和坚定的忠诚,赢得了武侯的特殊器重。
魏延虽勇猛过人,却因刚愎自用而不得诸葛亮信任,最终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场。
历史告诉我们,将才之选,不在于一时之勇,而在于长久之忠;不在于惊天之功,而在于默默之守。正是这四位不为人知的将军,成为了蜀汉真正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