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机黄金年代,格斗、清版、飞行射击游戏无疑是街机厅里最热闹的三大游戏类型(如今都已走向小众)。具体到清版游戏,除了出品了《快打旋风》、《惩罚者》、《恐龙快打》、《圆桌骑士》等经典作品的卡普空以外,还有诸多其他厂商也有优秀作品。而在这片经典如云的领域里,有一款作品虽然知名度不高,却凭借独特的设定和夸张的美式画风,成为不少老玩家心中的宝藏游戏——它就是IREM公司在1993年推出的 《忍者棒球》(Ninja Baseball Bat man)。
虽然名字里有bat man,但这游戏和蝙蝠侠应该是没有关系,哦,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毕竟制作人Drew Maniscalco是在看过《忍者神龟》和《蝙蝠侠》电影之后萌生的想法。
当时IREM已经出过许多优秀的游戏作品,像我玩过的就有红白机上的《成龙踢馆》、街机上的《铁钩船长》、《暴力刑警》。也是个老牌游戏公司了。
铁钩船长
作为IREM美国分公司的作品,制作人意图创作一个美式超级忍者英雄,因此用了蝙蝠侠的名号,毕竟蝙蝠侠的手段也是师从于“忍者大师”拉斯-阿-古。又结合了美国、日本人民喜闻乐见的棒球元素,杂糅出了十分荒诞搞笑的组合。
因此,玩家在游戏里操纵的不是超级英雄,而是四位手持球棒、身着各色战衣的“棒球忍者”。四位棒球忍者各具特色,几乎对应了经典清版游戏的“速度、力量、平衡”设计思路:
Captain Jose(红人):平衡型,速度和力量适中,必杀技是冲刺过程中摇后+B,十分酷炫。
Twinbats Ryno(绿人):双手挥棒,攻击范围低,速度快,必杀技空中电系轰击非常好用。
Beanball Roger(黄人):力量型角色,速度慢攻击力强,必杀技是投技。
Stick Straw(蓝人):长棍攻击范围大,普通攻击可以接续必杀,丢炸弹的动作非常帅。
四位人物原型都是当时的棒球名宿:Jose Canseco(红色)、Ryne Sandberg(绿色)、Roger Clemens(黄色)和Darryl Strawberry(蓝色)。
这种“角色分工+多人合作”的模式是当时的王道设计,我们那时候基本都是抢绿衣服,靠着必杀技清理小怪十分安全,真正的新人之友。
而黄衣“胖子”那时候是没人用的,绝招是投技近距离释放,难以用好。
敌人设计方面,则是各种被拟人化的棒球道具:飞舞的手套、摇来摇去的球棒、拳击大师的棒球、甚至还有怪物化的章鱼。boss则是飞机、鳄鱼、汽车、棒球人等等,整个设定既搞怪又新奇,完美诠释了90年代街机开发者们“脑洞大开”的创意精神。
与传统清版动作游戏相比,《忍者棒球》在画面和动作表现上更为夸张,风格极其“卡通化”。敌人常常以滑稽的方式登场或被打飞,场景也充满想象力:棒球场、夜晚街道、工厂、甚至飞机机舱。
此外,游戏的打击感极强,角色还有各种连击技流畅,必杀技华丽。尤其是多人合作时,屏幕上飞舞的棒球道具和角色特效让人应接不暇。玩过的玩家无不印象深刻。
那时候和小伙伴合作一币基本上能打到第五关幽灵牛boss。那时候信息闭塞,许多招数都不知道,别说卡bug用赖招之类的了。
比如:
按A不放再按B的冲击技,某些时候很好用,小时候压根不知道
起跳后←→+A都有华丽的损血大招,威力和范围比地面直接按A+B要强的多
抓人后按A+B也有损血大招,而且空血的情况居然也能够用
大部分boss可以用抓住->打两下->前推方向->抓住的循环赖死,毕竟大部分boss场景都没有什么小兵来捣乱.
这些技巧都是直到MAME模拟器的完善后我才发现(早期基板winkawks模拟器不支持),发现的时候有种"这样也可以???"的惊叹,只是可惜当年一起玩的小伙伴,都已经告别了游戏,再没人陪我打街机了。
同样遗憾的是,《忍者棒球》虽然广受好评,但在重点攻略的北美市场却十分惨淡,并没有取得成功(据说销量只占全球5%,这是十分糟糕的成绩),因而游戏也没有了续作。
如今再看《忍者棒球》,它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了90年代游戏行业在全球市场尝试“美式夸张风格”的探索,它也展示了清版游戏巅峰期开发者们的创意与热情;而对老玩家而言,它是街机厅里那段热血、喧闹、充满欢笑的青春回忆。
下次打开模拟器,不妨试试这款1993年的杰作——你会发现,只要有颗享受游戏的心情,那30多年前的快乐其实还在那里,从未过时。
我是土龙,单机游戏老玩家,随缘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