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29 10:21 点击次数:169

现在的俄罗斯,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刻,更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

2025年7月17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面对镜头发出警告:如果北约攻击加里宁格勒,俄方将动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手段反击。

的声音像西伯利亚寒流一样冷冽:“攻击加里宁格勒就是攻击俄罗斯本土,这等于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番话的导火索,是前一天北约高级军官的挑衅——宣称北约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抹掉这块飞地”。

加里宁格勒,这块被波兰和立陶宛夹在中间的俄罗斯飞地,面积仅1.5万平方公里,却部署着可搭载核弹头的“伊斯坎德尔”导弹。

它们像悬在北约咽喉的匕首,射程覆盖德国柏林。 俄罗斯在此构筑的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让波罗的海成了“北约舰队的禁区”。

1. 核按钮仍是终极底牌

斯卢茨基的核威慑并非虚张声势。 俄军拥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库,约6000枚核弹头。 当美国军官扬言“抹去加里宁格勒”时,俄联邦委员会国防委员穆拉托夫立即补刀:“对俄领土的攻击将招致比乌克兰行动强硬百倍的回应。 ”这种“同归于尽式”警告,让北约至今未敢越过红线。

2. 能源杠杆尚未完全失效

尽管西方制裁不断加码,俄罗斯的能源命脉仍在跳动。 中俄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025年输气量增至380亿立方米,占俄对华出口总量的45%。

当英国和欧盟在7月18日联手将俄原油价格上限压至47.6美元/桶时,印度炼油厂却以折扣价吞下俄乌拉尔原油日均180万桶,占俄出口总量的30%。

3. 普京的铁腕控局能力

莫斯科街头,印着普京头像的征兵海报依然醒目。 尽管通胀率冲上8.2%,军费开支飙至政府预算的32.5%,但克里姆林宫的支持率稳定在80%左右。

2023年“瓦格纳兵变”被扑灭后,精英阶层反而紧密地捆绑在普京周围——不是出于忠诚,而是恐惧权力真空引发的混乱。

1. 乌克兰泥潭吞噬百万兵力

在扎波罗热州,全境断电的黑暗笼罩着19日的夜晚。 无人机袭击摧毁高压设备,俄方任命的州长巴利茨基紧急抢修。 这种场景已成常态。

三年来,俄军付出95万人伤亡的代价,日均推进仅50米——比一战索姆河战役还慢30米。 讽刺的是,朝鲜“风暴军团”1.4万名士兵被投放到库尔斯克战场,用“二战式冲锋”换来4000人伤亡,暴露了俄军兵源枯竭的窘境。

2. 经济制裁的慢性绞杀

英国外交部7月18日的新制裁直戳俄经济心脏:不仅将原油价格上限压至47.6美元,首次制裁俄石油公司在印度的最大炼油厂。

这击中了俄能源命门——军火出口额从2021年的146亿美元暴跌至2025年的10亿美元,石油收入占联邦预算的比例从50%缩水至28%。 超市里,法国奶酪价格上涨300%,中产阶级开始用土豆替代意大利面。

3. 盟友圈裂痕蔓延

当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一边允许俄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一边和欧盟签乳制品协议时,明斯克街头出现标语:“我们不要核弹,要欧元”。

在中东,叙利亚新政府把塔尔图斯港交给迪拜资本运营,俄海军黯然撤离;在高加索,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突厥国家峰会上宣称:“这里的天空不再属于俄罗斯战机!

68%的俄罗斯人担忧“权力交接引发混乱”。 潜在的继任者暗流涌动:国防部长绍伊古想靠军功上位,却拿不出停战方案;总理米舒斯京的数字化改革因芯片禁运搁浅;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民族主义口号,在通胀压力下显得苍白。

莫斯科地铁里,年轻人戴着耳机刷TikTok,对普京的演讲视频划指而过。 列瓦达民调显示,真正信任政府的比例仅20%-30%,只是“形式上的忠诚”。 一位退休教师在超市捏着涨价的黄油苦笑:“我们不怕北约导弹,只怕面包店明天关门

上一篇:35 螺纹道钉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