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超越美军,但缺乏实战检验”——俄罗斯军事专家卡申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多款先进装备。两年前的一次访谈,他点名歼-20、东风-17、运-20等中国自主研发的“明星军备”,坦言指标甚至高于美军同类产品。
2022年以来,这种声音在国际军工圈持续回响。歼-20隐身战机批量列装,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屡获测试突破,055型万吨驱逐舰以火力与建造效率刷新亚太力量对比。俄方技术人员在中俄联演习中也见证了集中集成能力与体系化作战理念的快速拉升。
高端硬件之外,彩虹和翼龙无人机出口中东、非洲,在反恐、侦查等多线实战中的表现则补齐了部分“实战验证”。伊拉克打击极端组织、泰国VT-4坦克东南亚演训,都是近年来公开记录的案例。中国军工“他国实战”数据回流,也为设计和战术持续优化提供支撑。
但“缺少直接战争经历”,俄专家的追问并非苛责。叙利亚、乌克兰战场出现过电子干扰、极端气候等挑战,对装备极限适应能力提出新课题。中国军队近年来不断加码实战化训练,探索电子信息对抗、高原远海、多场景协同。反海盗、维和、海外应急,也成为测试装备与部队协同的重要舞台。
需要辨析的是,国家政策安全导向下,大规模战争并非中国主动选择,和平发展和自主创新仍是技术积累的主线。正因如此,国产装备出口与联演习成了间接获得实战反馈的渠道。俄专家指出的“体系竞争”,恰是中国防务产业强化自主研发、提升供应链内生力的写照。
对比俄军屡经战火但部分技术更新滞后,中国军工则以“技术跨越+实战反馈”双轮驱动迈进。2025年中国军品出口份额持续提升,越来越多国家采购中国装备,验证了体系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国际认可,也映射出“以武止戈”的战略初衷。
当前,中国军工的技术升级与实战经验正加速补齐。联演习、技术交流、出口实战数据闭环,使得装备和部队的适应性与协同力持续向上,远超某种单向“战争检验”的传统路径。
闭环俄专家对于中国武器“性能优异但缺乏实战检验”的评价,既是对技术实力的认可,也是对长期和平发展的特殊路径的关注。根据公开资料,中国当前正以体系升级、精确出口反馈和多场景训练持续完善国防能力。随着2025年全球军工影响力的扩大,中国装备的实战能力与国际认可度有望同步提升。您觉得技术创新与实战积累,哪个对军工发展更为关键?
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