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发防空导弹,贷款额达20亿美元,交付周期长达19年,每支的价格高达50万英镑。
在俄乌冲突中,这笔武器买卖引起了外界不少疑问和争议。
眼下,基辅每天都在经历无人机和导弹的狂轰滥炸。
为什么有人觉得英国这个“雪中送炭”式的交易,其实是在“趁火打劫”?
乌克兰到底为什么明知道付出的代价那么大,还非得签这份协议不可?
“援助”还是“生意”?英国这步棋,算得太精
这事儿早在今年三月,英国首相斯塔莫就正式宣布了。
英国计划拿出16亿英镑专项资金,用来帮乌克兰生产大约5000枚轻型多功能导弹。
这些导弹是由英国泰雷兹公司在贝尔法斯特的工厂负责制造的。
这次订单也创下了那个工厂历史上最大的军火合同纪录。
感觉像是在说“支援乌克兰”吗?
别着急,仔细瞅了合同条款一看,就知道这可不是“免费捐赠”。
看起来像是个挺复杂的“借款买”方案。
英国政府用它的出口融资机构,给乌克兰提供了总共35亿英镑的贷款额度。
基辅可以用这笔钱来支付导弹订单,还能购买其他英制武器。
这笔借款,之后会由乌克兰的财政部门来偿付。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部分钱很可能会从被冻结的俄罗斯海外资产里扣掉。
用俄罗斯的钱买英制导弹,打俄军,真是一出荒谬的戏码。
挺有一手的,看得出,英国“出资”制造导弹、帮乌克兰出手,表面上挺巧妙的。
实际上是把生产成本推给了别人,也间接带动了自己国家的军工产业发展。
带动了大约200人的就业,还通过债务方式掌控了乌克兰将来的采购话语权。
更关键的是,它没有碰触到英国纳税人的底线。
这笔钱最终“有人还”,乌克兰,这次几乎别无选择。
5000枚导弹,为啥远远不够?
俄乌冲突打到第三个年头,前线的局势现在更像是一场激烈的持久战,耗损程度逐渐加重。
在这场持久消耗中,乌克兰遇到的最大难题,还是那严重短缺的“防空武器”。
7月8日那天的战况显示,俄军在一天之内,总共发射了728架无人机和13枚导弹,直奔乌克兰而去。
考虑到俄军当天击发的无人机和导弹数量,英国送来的5000枚LMM导弹大概能撑多久呢?嘿,这得看用得怎么频繁,毕竟像这种反空袭的导弹,使用频率高了快,少了也就快用完了。普通情况下,这点数量可能几个月内就得用完,尤其是在战事激烈、对抗频繁的时段。
从射程6到8公里,采用激光制导,每枚重量大概13公斤的轻型导弹这个配置,怎么看呢?这配置算是比较灵活、打击精准的类型,范围适中,适合近中距离的目标打击,重量也算是轻便,便于快速部署和携带。
这款导弹特别适合拦截那些“小摩托”级别的低空无人机,效果还挺不错的。
问题就在于它可不是“百分百必中”的。
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显示,要对付那些动作灵巧的无人机,通常得用“雙發齊射”,甚或三发或者更多,才能把它击中。
按这样算来看,要是每次战斗都得发射2枚导弹,那这5000枚导弹顶多能应付对付2500架无人机。
照目前俄军的打击频率,也就是每天728架的速度,这些导弹最多撑个三四天,能应付得了那么多密集的攻击!
更让人烦恼的是,这5000枚导弹并不是一次性交到手,而是分成几批慢慢送过来的。
按照合同安排,泰雷兹公司计划花19年的时间搞定所有生产任务,年产量大概在263枚左右。
你没搞错,英国一年的导弹生产能力,不过够俄军用不到半天的无人机攻击频次。
战争中的产业链生意:谁在重建前分蛋糕?
乌克兰重振会议快要开始了,正巧英国这会儿又大张旗鼓地宣布导弹协议已经谈妥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英国坚持继续援助乌克兰的态度。
这其中还隐隐透露出更深一层的实际打算,那就是谁能在乌克兰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
乌克兰的基础设施损失,已达到了1760亿美元,估算未来十年重建费用可能会超过5000亿美元。
这笔导弹订单,或许算得上是英国在重建之前的一种“押宝”吧。
为了提升乌克兰军队在LMM导弹的部署速度和效率,
今年3月,基辅与英国达成了协议,计划在乌克兰当地建立发射装置的生产线。
也就是说,一旦重建开始,乌克兰就会习惯性地依赖英国制造的武器体系。
英国的军工企业在未来的重建中,肯定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无人机风暴与“防空焦虑”下的困局
防空可不光是乌克兰的事情,现在这个世界的战局变化得可真快,防空系统已经成了个关注的重点。
自从伊朗的Shahed-136“自杀式无人机”开始大规模投入战场,局势可就有点儿不一样啦。
现在,性价比的比拼变成了大家角逐的重头戏了。
一架无人机的价格才几千美元,想把它打下来,防空导弹可得花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呀。
乌克兰可以说是当下最直观的战场缩影。
眼下呢,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虽然功能很给力,但价格也是挺不菲的。
一整套系统差不多要花掉10亿美元左右,而每枚导弹的价格也得三百万美元起步。
乌克兰多次向西方寻求援手,可偏偏总是“应接不暇”供不上。
某些地方甚至到了“光跑”的程度,根本没有一点点靠谱的防空系统罩住。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英国的LMM虽说价格实惠、用起来也算挺灵活,但归根结底,只能算是“低强度防御”的一款装备。
遇到密集的导弹攻势和远程火力攻击,这玩意儿根本不能算啥终极法宝。
乌克兰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可是还能有别的路吗?
在战火不断拉扯的情况下,只能靠借款和外援撑着,用一波又一波越来越贵的钱来续命。
结语:乌克兰的未来,被贷款锁死?
这笔看起来像“援助”为名的交易,其实质就是在战火硝烟中进行的典型“军火买卖操作”。
英国没有派兵,但靠贷款这一招,偷偷地在乌克兰的战场上施加了一些影响。
他一边拿到了大笔的军工订单,一边也掌握了战后重建的钥匙。
为了争取一点喘息空间,乌克兰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场花费巨大代价的“交易”。
到底是谁对谁错,或许真的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这次打仗,除了子弹导弹的较量,还夹杂着政治筹码、金融手段、产业布局这些层面上的对抗。
每一份合同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援助或买卖,它们像是暗藏着利益角逐和角力的牌局。
乌克兰,究竟还能撑到自己把牌亮出来的那一刻吗?这个问题,没有谁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文章撰稿:X
据美媒体报道,英国已经为乌克兰采购了超过五千枚防空导弹,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交付。